双牌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金融危机10周年当年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就
TUhjnbcbe - 2021/9/15 19:12:00
献礼国庆中科白癜风帮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6431397.html

年世界(国际)金融危机,如今转眼已10年。这一场危机也被称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金融海啸或华尔街海啸等。

人们一般认为,早在年关于危机的征兆就已浮现。是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尽管随后美联储作出反应,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但到了次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图为金融漫画(来自网络)。

当年,危机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球,日本、欧盟等经济体都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出现减缓。此间中国亦受其影响,经济增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成为当年“四万亿计划”的根本背景。

至于这一场危机何以发生,从人的贪婪,到*府监管不力、信用评级欺诈等,都成为被讨伐的因素。极端者甚至由此彻底否定市场经济。然而,对于经济学家们来说,他们面临的第一重挑战或“羞辱”是其致力于研究经济运行,却完全无法预测危机的到来。这约等于宣告主流经济学的失败。

经济学作为现代知识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什么在市场秩序产生变动的时刻,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夕,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之力?

这大概是一个知识问题,甚至首先还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年12月31日,书评君在《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宁折不弯的诚实》系列文章中采访《米塞斯大传》作者许尔斯曼(GuidoHülsmann),他描述了一个现象,自年金融危机以来,曾经一度较为边缘、冷战结束后渐被重视的米塞斯突然更受欢迎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主张人的行为是复杂的,是有自由意志的,因而是难以计算和计划的。

今天,书评君刊出的整合文章,来自一位叫理查德·布克斯塔伯的经济学家。他在《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经济学的失败与人际互动的胜利》中也对年金融危机作了一种认识论的判断。在他看来,“层展”现象、非“遍历性”、“根本不确定性”及计算不可化约性等四种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的行为的复杂性;主流经济学如果对其认定的经济假设过于自信,不承认这一复杂性,将可能继续失败。

退一步而言,其实通过数学建模来认识世界是一种知识发展,人之复杂,或所谓人性,往往建模难度太大,不计入方程。反对数学计算未必就完全正确。然而,回到真实世界,而非停留于黑板经济学,这些挑战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时刻提醒经济学家需要尊重“人之为人”的自由意志和行为复杂性。

作者

理查德·布克斯塔伯

年9月15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当天,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林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评级面临调降,华尔街金融版图巨变震动市场,纽约股市遭遇恐慌性抛售。道琼斯指数重挫逾点,标准普尔下跌近5%,创“9·11”恐怖袭击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层展”现象:可疑之事

遮阳伞上的白缎带点缀着点点彩色,抵御着沙漠炽热的阳光。这标志着穆斯林朝觐者拥挤的人流从米纳(Mina)的帐篷城出发,涌向几英里外的圣城麦加(Mcca)。接着,在两条狭窄街道的十字路口,人群困住了,人流骚乱了起来,一大群朝圣者绊倒在地,被汹涌的人流踩了过去。只有等到这个地方清场后,才会发现显然这里有过一场大灾难,地上躺着成片的白袍人,多人丧生。

年踩踏事件只是其中一例。

年,在通往贾马拉特的人行隧道里发生了踩踏事故,人死亡。年,贾马拉特仪式发生两起踩踏事故,余人死亡;年,在通往贾马拉特的桥上,人死亡;年,在通往贾马拉特桥的一个匝道上发生踩踏事故,人死亡。

在事故中幸存下来的人说,他们就像被钉在了地板上,一大群逃跑的人从他们身上踩过。人们爬到别人身上,只为能喘口气。如果一个人绊倒了,就会有八方压力强推其他人踩到他的身上。人群中的个人往前走的时候,只注意到身边的人,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最后可能会一路雪崩过去,蔓延到整个人群。

这种踩踏的学名叫作“层展现象(或‘涌现现象’)”。个体行为的整体效果不同于个体行为时,就有了层展现象,系统的行为和组成这个系统的代理人的行为不一样。小溪荡漾、云团积聚,在大自然里,层展现象是自然而然的。在社会互动里,尽管我们有多种控制机制来避免毁灭性的层展,层展现象还是很常见。

现代城市,早期控制交通秩序的信号灯。

再来看基于相同动态但能体现出协调的东西:红灯一变绿,在各个街角挤作一团的人群就开始横过马路,人们组成了小溪般的人流,有的走这边,有的走那边,互相之间没有碰撞。他们凭直觉遵循的规则很简单,和那群鱼没太大区别:跟在同你一个走向的人后面,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此处的规则,内在而简单。结果就是,红灯一变绿,就按这个简单的规则来一大波动态层展现象,随后消失不见。

我们有了这个规则之后,就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层展现象,跟在现实生活中做观察一样简单。但现实情况是,代理人作为一个参与者,是不知道层展的模型的。尽管每个代理人都按身边的世界行事,而且他可能对身边的世界了如指掌,但整体的效果还是有所不同,它不是由任何代理人所观察到的东西来决定的。互动具有复杂性,整体模型不像是个体模型的总和。每个人都需要了解整个系统中的所有人在怎样行动。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明白这个原则:

在我看来,科学家通常遵循的那些物质规律特性的基本假设,就是物质界系统必须由个体组成……个体分别施加其独立恒定的效果,整体状态的变化是由许多个体的分别变化叠加而成的,而个体的分别变化又纯粹是个体之前状态的一个单独部分导致的。

但是,对不同复杂程度的整体而言,很可能会有大不一样的规律,会有复合体之间的关联规律,而这种复合体之间的关联规律是不能用连接个体构成部分之间的规律来表述的。

这个观点讲的是引起层展现象的互动。言外之意就是,人们通常要悄悄行事,把市场影响降到最低(也就是说,不要产生有意义的互动),让市场靠边站,而如果除此之外,不再有其他的行事理由,那么之前讲到的这类互动,就会在危机中变多、变烈。

层展现象解释了我们都在做自己认为有道理的事,也确实降低了我们的风险,却为什么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能人人自我谨慎行事,却同时让系统按我们都超级不谨慎的那副样子来运转。正如个人世界看上去稳定而系统却可以全局不稳定,因此局部的谨慎可能会导致全局的不谨慎。

纪录片《欺骗:金融危机真相》(Fraud:Porquélagranrcsión,)画面,一位经济学者正在阐释货币*策。

非“遍历”过程:人不是计算机

遍历过程就是老的一套来了又来,它不会因为时间或经验而发生变化。放在实际场景中来说就是:如果一个过程具有遍历性,那这个过程的概率分布,过了年后,也和现在看上去一模一样。你可以从这个过程的过去抽样,得到概率分布,预测其未来。驱动物理世界运作的机械过程具有遍历性。许多生物过程也是如此。

但如果我们认为经验和背景很重要,人性的产物就不具有遍历性,未来不是过去的类推。“当我们思考世界的未来时,”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写道,“我们总是指,世界按现在可观测的运动方向继续运行下去,会到达哪里。我们不会想到,这一路径并非直线,而是曲线,而且还经常改变方向。”

遍历性在机器上可以行得通。计算机程序没有歧义,指导计算机执行一串操作,其“意义”也就因此具有普遍性。两台计算机运行相同的程序,就会执行相同的信息处理操作,就会得到相同的结果。相比之下,人类语言富有歧义,意义会随环境和语气而变化。语境可由诸如下列问题决定:这句话从哪儿来?他为什么问我这个?大家在这里干什么?

一个社会如果越是强调语境,“话里有话”“言外之意”就越多,越容易产生误会,而能计算的可能性也越小。

由脱离语境而引发的问题有一个经典例子,那是由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提出的一个问题:

琳达31岁,单身,直言不讳,非常聪明。她是学哲学专业的。当还是一名学生时,她就深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融危机10周年当年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