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那些事
东安新媒体第一品牌热文.美食.交友.策划.推广.活动.品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人从来不缺家国情怀,清明节寻根问祖已经成为时代大潮。看看永州到底哪个姓氏人气最高,最团结,最血性,最具活力!
您贵姓?
中国人首次见面,最爱问:您贵姓?永州也是如此!一问一答,简单至极,但是透露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比如你说:小姓唐。问者在心里对你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画像:永州的大姓,来自东安or宁远,姓唐的有哪些熟人,唐姓人有哪些典故或故事?先猜一猜,接下来就不愁没话聊了!
从姓氏人口看,永州人口最多的姓氏为唐、李、陈、张,每姓人口都在10万以上,4姓总人口达52万多人。其他人口比较多的姓氏还有王、蒋、刘、周、*、何、杨、胡、欧阳、赵,每姓人口都在5万以上。永州境内人口比较稀少的姓氏数量比较大,约占全市姓氏总数的30%。这些姓氏,大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的调入、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婚配迁入而来的。很多姓氏往往只有1至几个人。如蓝山县,只有1人的姓氏多达38个,占全县姓氏总数的13.9%。江永县1人1姓的姓氏也有29个,占全县姓氏总数的11.3%。
姓氏最多的是东安,多达个,占全市姓氏总数的62.46%。次为祁阳姓,以下依次为:蓝山姓,江永姓,宁远姓,零陵(包括今永州市芝山、冷水滩2区)、双牌各姓,道县姓,新田姓。在这些姓氏中,10县共有的姓氏不多,只有77个,占姓氏总数的12.3%。而1县独有的姓氏多达个,占永州姓氏总数的41.3%。其他姓氏则分别为2至9县共有。在1县独有的姓氏中,分布也很不平衡。东安县独有姓氏最多,达89个。次为祁阳,有81个。而双牌、江华、新田的独有姓氏不多,都在10个以下。道县独有姓氏最少,只有支、沃、盈3个。
永州姓氏中的大姓,多数来自江西。这是元末明初“扯江西填湖南”的必然结果。从祖籍看,永州姓氏除土著者外,历史上的祖籍来自全国各地。但是,就多数而言,主要来自山东青州、河北、江西,以及山西、甘肃等地。从姓氏演变看,一是避祸改姓。最典型的是“仝”姓。宁远、新田一带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其先人夹谷必烈突,元末为御前指挥,奉诏镇压宁远一带瑶民起义。元亡明兴,为避祸改为汉族姓氏,取“夹”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隐居于此。居宁远的仝姓,现有多人,分居鲤溪上、下仝家村。二是瑶汉姓氏相互转化。江华、江永一带瑶民中的盘、赵、李、唐、周、邓、沈、郑8姓,姓氏早已汉化。而祁阳、宁远瑶民除上述姓氏外,还有冯、彭、韩、*、柏、陈、奉、芳8姓。现在,瑶族姓氏呈增加趋势,主要是汉姓瑶化所致。蓝山高良源、紫良源的吕、江、余、林、缪5姓原本汉族,迁居山区后,从瑶俗,与瑶族通婚,隶属瑶籍。江华虞姓也是汉人瑶化的瑶族姓氏。
何时来?
如果遇到同姓人,难免会比一下家族辈份,看看自己的祖先是什么时候来到永州的。永州境内的姓氏,是经过多次变迁形成的。从时间上看,永州姓氏来源大体经历了5个时期。
一是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永州境内人口不多,姓氏也比较少。当时的姓氏延续至今的更是微乎其微。只有*、骆、郁、刘、熊、蒋、李等少数姓氏。如道县熊姓,为汉代壁阳令熊尚之后。道县部分蒋姓则为东汉平都侯蒋嵩的后裔。宁远部分刘姓系西汉舂陵侯刘买之后,部分李姓则为南齐时南道开拓大使李道辨之后。
二是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永州人口发展较快,由中原一带到永州定居的相对较多,姓氏也相应增加。唐宋时期延续至今的姓氏也不少,但多数定居永州南部各县。如宁远禾亭、仁和一带刘姓,始祖刘忠正于宋时迁入宁远。蓝山洪观、总市一带的刘姓,有两支始祖刘济弼、刘肇基,也是宋代迁入的。宁远下灌、礼仁湾、神下等李姓,其始祖是五代时迁入的。
三是元末明初时期。这一时期,永州当时人口大批徙往四川,而江西人口又大批举族全家迁来永州各县。今永州各县的大姓人家,如唐姓、张姓、陈姓、李姓、蒋姓等,多数都是在元末明初迁入的。这就是“江西老表”说法的由来,也印证了一种民间说法,即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为防止两湖地区农民起义*继续反抗,在*事上血腥镇压(“血洗湖南”)的同时,采取了“扯湖南填四川,扯江西填湖南”的措施。
四是民国时期。当时,*阀混 战,造成人口大批流动。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外地机关、企事业单位迁来永州各县,大批难民相继逃入永州一带,造成人口大量增加,姓氏的增加也进入历史上的第四次高潮。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永州各县共有姓氏多个。今编《东安县志》记载,20世纪40年代,东安姓氏增加近一倍,基本上都是京、沪、杭等沦陷区难民流入所至。
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这是永州姓氏增加最快最多的时期。大批干部职工及其家属从全国各地调入永州,大批大中专毕业生从全国各地分配到永州,还有相当多的女性人口婚入永州各地,从而导致了全市姓氏数量大增。蓝山年仅姓,年时增至姓,增长67.48%。现在,全市各县人口稀少的姓氏,特别是1姓1人的姓氏,绝大多数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增加的姓氏。
哪一支?
遇到同姓人,问到何时来的问题,其实深意在于,想彻底知道你是属于哪一支,有没有亲上加亲的可能。如果碰巧先祖有渊源,下次见面就可以约酒甚至走动啦!
唐姓。唐姓人口居永州之最,来历也甚为复杂。仅东安唐姓就分为十甲唐,每甲来历不一,虽同乡而宗支常不相同。据现存族谱记载,永州唐姓始祖主要有以下几支:1、唐世。唐昭宗时为永州刺史。其子孙居零陵南乡*田铺一带。后嗣唐冕自零陵迁东安龙溪(今白牙市镇)。冕之子孙多聚居龙溪周围村庄,俗称七甲唐。2、唐子迪。唐太宗时为廉州宪,与廉州太守周崇昌自益都出,徙居零陵县进贤乡鹅井大丘。七世至宋真宗景德年间,有唐揆除兖州通判,领镇舂陵(今道县道江镇)后裔散居于道县达村、夏柳、菱角塘、上唐家、井水唐家、石山唐家及宁远湾井、麦地、大界、天堂一带。3、唐文朝。原籍江西泰和县,宋神宗熙宁年间徙蓝山,后裔散居蓝山太平墟、大洞、毛俊等乡镇。4、唐全克、全俊、全德、全明。明洪武年间由江右迁入祁阳。全克定居祁阳观音滩夏乐甸。全俊、全明定居祁阳麻托湾。全德定居祁阳李木塘,其后裔散居祁阳唐家岭、山川塘、八塘、大村甸等处。5、唐大用。元末明初自洪都(今南昌市)始迁金陵(今南京),再迁祁阳土桥(今属祁东),后移居祁阳梅溪。6、唐才叟。明初由江西庐陵县马埠始迁金陵,再迁广西全州大梧江白水底,三迁零陵县石岩头,子孙分居滩头、嘉禾田、古里、东鲁塘、蒿草塘等数十村,还有的迁居江华、道县及广西全州、兴安、桂林、阳朔、灌阳、龙胜等地。7、唐发胜。明洪武年间迁居祁阳三官塘,其后裔散居祁阳同德塘、文明铺、享塘、腊树园冲、枫树山、狭江、三官塘等地。
刘姓。宁远刘姓有两支:一支祖籍沛县(今江苏境内)。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汉武帝封长沙定王第十三子刘买为舂陵侯,治所在今宁远柏家坪。刘买死后,其子戴侯熊渠嗣位。熊渠死后,其子刘仁嗣位,徙国于南阳(今湖北枣阳),命子刘昌定居舂陵以守祖坟,成为宁远刘姓的一支。另一支始祖刘忠正,宋时为避战乱,自江西迁入宁远大陂洞(今云潭),其子孙居禾亭拱桥刘家、仁和刘安仲等地。蓝山县刘姓也有两支,其始祖分别为刘济弼、刘肇基,均系江西泰和县人,于北宋时迁来蓝山。
蒋姓。道县蒋姓始祖为东汉平都侯蒋嵩之后裔。《湖广通志》载:“汉平都侯蒋嵩,原籍杜陵人。曰翊者,为兖州刺史。诩之孙横,辅光武帝平赤眉有功。横之后交州刺史者,嵩之祖也。有交趾都尉者,嵩之从父也,还至营道卒,因家焉。故嵩为营道人……自郎官出为豫章平都侯。今子孙甚蕃,其乡名曰蒋居乡。”现蒋姓分布道县各地。宁远蒋姓的一支始祖为蒋顺甫,系唐太和年间道州太守,原籍江左。睹舂陵一带民俗淳厚,迁居宁远天堂墟石海山,后人居大阳洞、梅岗一带。蓝山蒋姓始祖蒋仲和,原籍临武县蜀源村,宋时迁入蓝山埠头蒋家,后人分居大洞乡、总市一带,其中一支迁零陵县邮亭墟。祁阳蒋姓一支始祖为蒋受二郎,元至元年间由广西全州梅溪迁入,于明洪武年间定居祁阳天门山,后裔散居祁阳西湾、云盘甸、泉塘、大忠桥等地。零陵、东安蒋姓的一支始祖为蒋百九,原籍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县,元末徙居零陵郡。其孙万一、万二后来迁居东安片塘;万四之子蒋景量迁居东安中田,后裔居大瀛(盛)桥、皂洲甸等地。零陵蒋姓别一支始祖蒋四朗,原籍江西泰和县,明初迁入零陵*田铺涧山,其后裔迁居零陵水口山、新田、宁远和广西兴安一带。
*姓。芝山区水市桥*姓,始祖山谷。原籍江西洪州分宁县。明洪武年间迁零陵县治东隅府学里,后日林公于城西水市桥立宅居住,其后裔分居老村里、二房村、官房村、斜塘、凤塘、过路塘、斑竹塘、三丘田等地。其中一支迁居宁远柏家桥、石家洞一带。道县*姓一支始祖为*天相。道县坪塘《*氏族谱》载:“*天相乃族之始祖也。原籍山东青州府。时明太祖登基,气候违和,瘟疫四起,聚族人而谋之,欲远徙,遂偕弟天臣、天龙、天武并子侄辈迁至湖南,正值瑶蛮愤事,遂由世袭充列行伍,征剿多年。明洪武八年(),至永州府道州修义乡(今上关乡)坪塘村,见地势辽阔,因卜居焉。”新田*姓有三支:一支始祖云梯,原籍山东青州,奉旨南征,镇守道州,其原配偕子定居肥源;另一支于清乾隆年间,由宜章县迁来城东乡鱼池头;再一支由桂阳迁来茂家乡。蓝山*姓也有三支:一支始祖*照林,原籍江西泰和县,宋徽宗宣和二年()迁蓝山楠市道阴洞,复迁*均得定居,后人居楠市、蓝屏一带。另一支始祖*都务,原籍也是江西泰和,宋神宗年间(-)驻兵蓝山,告老蓝山县城,后人居竹管市、总市、龙溪一带。其中一支迁居宁远湾井,后人分居宁远冷水、梅岗一带。第三支始祖*都衙,亦系江西泰和籍,宋徽宗年间迁蓝山锡楼,后人居土市一带。
陈姓。蓝山陈姓始祖有四:一是陈谏,原籍郴州,唐大中四年()迁居蓝山东江佛子岗,后人居城关、龙溪、所城等地。二是陈怀忠,原籍江西泰和,唐咸通元年()迁居蓝山城东秀峰山下(今龙溪芙蓉井)。三是陈伯环,宋仁宗天圣三年()迁居蓝山洪观。四是陈企,原居九疑山麓,明洪武时迁居蓝山大桥。新田陈姓有二支:一支祖居江西泰和县鹅颈塘,隋末迁入永州鲤鱼头,再迁新田。另一支祖居江西大庾县高平村,清康熙四年()迁居新田县城西门。宁远陈姓始祖之一为陈至德,原籍江西,元时兵乱,卜筑今宁远水市石马村居住。之二为陈胜,原籍江西泰和县鹅颈塘,明代因选妃之事,携眷迁桂阳泗洲寨,再迁宁远神仙洞、杨塘等地,其后裔分居上龙盘、晓睦塘、桐木漯。祁阳陈姓也有两支:其一始祖为陈志泰,四川蒲江县人,生三子:用宾、顺宾、南宾。元末,用宾为万户总戎,镇守祁阳,遂定居金兰桥(今属祁东)。顺宾 于元末大乱之际,挈三子德新、德兴、德通迁居祁阳县城之北,后人分居石佛、牛角塘、龙江桥、花姑冲、狭江、清水桥、新桥头、浯溪、白水、河埠塘、白竹塘、小陂桥、双江口、归阳、鱼陂、洪桥、金兰桥、演陂、草塘(后6处今属祁东)等地,子孙又迁外省外县的很多。其二始祖为陈镳公,原籍江西九江义门,明中叶迁祁阳,定居下马渡藕塘冲。东安陈姓则同姓同宗,始祖于元末自江西泰和县迁居东安,至今已传25代,人口以大庙口、塘夫、水岭为数较多。大庙口陈姓还与广西全州的*土井、*沙河、庙头等地陈姓联谱。
张姓。湖南张姓远祖为南宋张浚,西蜀锦竹人,南宋抗金派首领、宰相。秦桧当权时,张浚贬徙永州10年,宋隆兴二年()卒,葬宁乡县沩山。其子张,号南轩,南宋学者,官至右文殿修撰,与朱熹、吕祖廉齐名。后徙居衡阳,后裔居长沙、衡阳、宝庆、永州、辰溪等地。三世孙朝凤于宋理宗时,在江西为官,遂落籍泰和县。四世孙允从泰和县迁居湖南沅陵,宋末复迁江西泰和。五世孙万隆、万盛、万祥于元初从江西泰和再迁湖南,万祥居衡州,万隆、万盛居祁阳、邵阳。万盛孙诲繁迁零陵县发元坪,为零陵张姓一支始祖。清初,万盛嗣孙有人徙蜀,历代繁衍,成为蜀中望族。宁远张姓始祖张玄贵,原籍江西泰和,元末兵变,携三子避难于永州,长子万一居接履桥,为零陵另一支张姓始祖;次子万二居宁远大阳洞;三子万三居宁远云潭。明初万二又徙零陵县。
李姓。李姓人口在永州众多,来源也比较复杂。见诸文字记载最早进入永州各县的李姓,为宁远下灌、湾井一带的李姓。下灌一带李姓始祖为李道辨,原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齐永元二年(),李道辨为南道开拓大使、荡寇将*,奉诏征瑶而来,因感南齐*局动荡,见宁远(当时为泠道)水秀山明,初筑垒莲塘,后人分居下灌、湾井一带。宁远另一支李姓也定居较早,其始祖为李千护,原籍陇西,后移居江西吉水,后唐时徙居桂阳,再迁嘉禾,三迁宁远,俗称“西平启派”,后人分居逍遥岩、礼仁湾、保安、禾亭、中和、冷水、神下等地。道县李姓始祖李荣胜,原籍山东青州,明洪武年间迁居道州。该县寨子脚《李氏族谱》载:“祖李荣胜原籍山东青州苦竹洞上颈滩人氏也。因兵燹年荒,自大洪武年间(~),则有李光恩、李光惠偕其妻来湖南永州府道州之西卜居焉。未几人繁地隘,乃另居于罗汉神后之虎形山,五代已成望族。”其后裔居于华岩、寨子脚、桐溪尾、下长兴洞、社湾、马垒、陡岭等村落。祁阳李姓有二支:一支始祖李吉甫,明洪武初,率三子元卿、光卿、廉卿从邵阳城福迁祁阳梅塘(今属祁东)。元卿后嗣居祁阳白水、丙溪冲、湖广东村。光卿子孙居祁阳油塘、鱼子桥、李家湾、文明铺等地。廉卿后嗣居洪桥大营市、石牌江、原山甸、朵云山(今均属祁东)。另一支始祖李德进,原籍江西庐陵,初迁常德武陵之梅泉,元末再迁祁阳,始居陶阿村,继居石鼻头,后嗣移居观音滩、大忠桥、萧家村等地。蓝山李姓的一支与宁远李姓同始祖,为李千护之后裔,居洪观、早禾、楠市、总市、龙溪、所城等地。另一支始祖李文卿,原籍江西泰和,初迁衡州,元至正十年()再迁蓝山土市之新村、马袅等地。江永李姓与道县李姓同源,系从道州迁入。新田李姓,祖居嘉禾石塘头,后人迁入新田下漕洞。
郑姓。祁阳郑姓始祖郑玉,原籍河南。生子六,五子祥于洪武十四年出任祁阳知县,举家迁祁,落籍白水廖塘;六子友文定居石湖塘;长子天如定居朱家桥窠塘。新田郑姓原籍江西泰和县,五代时避兵乱迁至新田兴隆乡心安村定居。宁远郑姓有二支:一支始祖福一郎,原籍河南开封,后移居江西。宋仁宗时迁衡永,再移鲤鱼圳、龟石坊(今新田)。至幼六郎始迁石头岭之荷叶塘定居(今宁远上龙盘),后人居宁远柏家坪马头上、神山下、板里元、郑古元一带。另一支郑姓由河南迁广东韶关,再迁宁远城北之蛟龙潭。
周姓。道县周姓有两支:一支远祖周崇昌,一支远祖周归仁,皆山东青州人,清嘉庆《道州志·山阳度氏》载:“汉兴,封周于汝南,世家青州。远祖周崇昌,唐永泰中(-)为廉、白二州太守,因卜居道州之宁远县大阳村,其后裔虞宾,有子十二人,中子从远,始徙营道(今道县)”。道县豹岩村《周氏族谱》载:“吾族,山东青州人也。有周归仁以魏博节度使迁襄阳刺史,五世生如铁、如锡。如铁公登进士第,终刺史道州。如锡公唐武德元年()进士……后因奏事忤旨,贬道州司马,于是与兄同寓道州,遂家焉。”宁远、江永二县周姓与道县周姓同源。祁阳周姓也分二支:一支始祖周彦升,元至元年间,由江西泰和县鹅颈大丘迁衡阳南乡乐家塘,次子徙居今祁东青山乡、大同乡,后人分居祁东、祁阳各地。另一支始祖周贵孙。元末避乱酃县,后嗣落户菜花岭,三世孙友亮生子五:王常、球、璋、琼、璨,琼迁祁阳财塘,璋迁祁阳石湾里。
杨姓。零陵水口山杨姓始祖智通,原籍江西泰和县,明天顺年间客游湖湘,成化三年(),定居长沙定冲桥,成化六至十九年在零陵西乡隆庆里一带经商,并定居梅溪。祁阳杨姓有二支:其一始祖为杨千仕,明洪武初自江西迁零陵,定居*阳司堆塘,三世孙才通转迁祁阳杨家洲,后人分居丝塘冲、双江口、宝方寺一带。其二始祖为杨树德(六十八郎),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吉水迁入祁阳下七都(今下七渡)。宁远杨姓一支始祖为杨房,原籍中原成纪(今河南洛阳),唐时为郴州刺史,告老退乡赴道州看元结,路过宁远,卜居董洲坪(今双板桥),后人分居宁远桐山、逍遥岩。另一支于明末由江西泰和迁徙宜章,再迁宁远南乡,后人居水市等地。东安杨姓始祖为杨相师,宋英宗时,任户部尚书,为避金乱,于北宋末携四子道、远、通、达游泉陵,遂卜居。远后任东安教谕,定居东安。道县杨姓于清代从福建泉州镇江县迁来。该县涔江渡《杨姓墓碑》载:“吾始祖系福建泉州府镇江县人,于顺治十八年()随海成公进京,康熙元年()奉旨按察衡州府。因力不能耕,转回投旗,(康熙)二十四年到永州府,三十六年到道州登封乡一都一甲落业。”蓝山杨姓始祖为杨璋山,于宋淳化五年()将兵来郴桂,年老家居蓝山下坊,后迁楠市竹山腹 ,后人居县城、总市、祠堂墟、早禾等地。
吴姓。东安吴姓始祖吴斗垒,江西南昌下溪百花洲人,育四子,一子于明初迁居东安青下乡(今花桥、南镇一带)。道县吴姓来自山东青州。该县石下渡《吴氏族谱》载:“昔居山东青州府盖都县,至唐景宗,一世祖宏公宦游长沙,尽忠楚室。二世祖可思避乱迁道州蒲渴……于宋仁宗年间,迁居东门锦里,至十二世祖则有必达(宋特科状元)……”。
欧阳姓。原籍江西庐陵(今吉安)。北宋时,其祖任职桂阳,至皇元年(),其后裔由桂阳迁居宁远,初居神下之西早禾田,后人分居中和、新开、慕投、下坠、保安等地。元末,早禾田村欧阳中立之子欧阳平章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久与朱元璋相违抗,视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入另册。中立遂率族逃往桂阳大冲避祸。逾年,其孙恺述偕兄弟回平田,将欧阳之姓改为杨。清嘉庆二十一年(),杨上授官授兵部员外郎,始以复姓请于礼部,以“远无可信者”驳回。至其孙宗洁官户部员外郎时,始获诺准,于同治六年()恢复原来姓氏——欧阳。
王姓。祁阳王姓有两支:一支始祖王陵官,明初自江西迁入永州,历二代,必恭、必敬、必亮相率迁居祁阳,定居白水、石坝、燎皮甸、萧家村等地。另一支始祖王信,元末由江西泰和匡山寺举家初迁湖南茶陵,再迁祁阳古木塘(今属祁东)。其长子朝先后嗣居大栗、矮陂桥、延山寺、油榨头;次子朝村子孙居畔塘、铁坡湾、落排洲;三子朝祖后嗣居古木塘、山水坡;四子朝宗后裔居三望甸、汪家坳、官坪、宫夏塘、丁字桥(今属祁东);五子朝觐后嗣居书林寺、灌渡桥、西冲、小山冲等地。宁远王姓始祖原籍江西吉安,元末徙居宁远秀峰山、石门山、大奇山、鲁观、九疑等地。蓝山王姓始祖王仁鞠,原籍江西泰和,于宋仁宗时迁入今蓝山县大洞乡上里田,其子孙居大洞、土市等乡各村庄。
(资料来源:《永州史话——永州姓氏谈》)
点击阅读原文跟东安人洗花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