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强农。构建以“永州之野”全品类市级农业公用品牌为引领,以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为主体的永州农产品品牌体系。建立“永州之野”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机制和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推行“永州之野+企业品牌”运营模式,着力培育20家农业企业品牌。加大对江永五香、新田大豆、陶岭辣椒、道县脐橙、瑶山雪梨、回龙圩柑桔、东安鸡、道州灰鹅、九嶷山兔、舜皇山土猪、九嶷素米、江华苦茶等在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地方特色品牌产品的产品展示和宣传包装,提升品牌知名度。重点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对“两品一标”品牌认证扶持力度,着力培育5个“一县一特”农产品品牌。
特色强农。做强蔬菜产业,打造祁阳槟榔芋、新田三味辣椒、江永香芋、江华珍珠椒、道县香芋加工型蔬菜优势区,认定一批“湘江源”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做精柑橘产业,以回龙圩管理区为重点,打造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冷水滩、零陵、东安、祁阳、道县等加工型宽皮柑橘优势区建设,柑橘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培育一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引进一家以上大型精深加工企业。做强油茶产业,推进永州市油茶产业发展和科技园区建设以及祁阳油茶科技园区等项目,以祁阳、零陵、东安、道县、宁远为重点打造油茶标准化生产基地,油茶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培植2-3个油茶精深加工企业,支持祁阳新金浩等企业上市。做优茶叶和烤烟产业,打造祁阳黑茶、宁远绿茶、江华苦茶、蓝山绿茶和红茶、新田白茶、双牌野生茶等为特色的茶叶生产优势区,种植茶叶面积达23万亩,总产量吨。建设宁远舜陵、仁禾、江华涛圩、新田新圩、蓝山土市、早禾、道县祥霖铺、江永夏层铺9个烤烟基础单元,种植烤烟面积达29万亩,收购烟叶达75万担,规划建设永久性烟田40万亩。做特中药材产业,以冷水滩、双牌、江华、道县、宁远、新田为重点的中药材生产优势区,扩大木本中药材种植规模至万亩,重点扶持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家,专业合作社50家。
融合强农。围绕“两茶一柑一菜一药”、优质稻、生猪、扶贫辅助产业,力争培育1-2家国家级园区,创建4-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扶持户家庭农(牧、渔)场、50个农民合作社,培育20个五星级农庄。打造10个“十亿”农业产业强镇,新认定20个农业强村。
科技强农。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10项以上,建设5个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培育30家以上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创建10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新增5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争创5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县、1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每年重点扶持建设50家以上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人才强农。实施高端农业人才引进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大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业创新创业带头人、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育。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人,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人,引进乡镇紧缺专业和村级后备干部0名,年培训高素质农民0人以上,带动3万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培育名农村创新创业导师。
开放强农。建设好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道县)暨永州公路口岸,积极对接粤港澳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非洲市场等,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鼓励企业走出去,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认定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第二节强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行机械化作业,加快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发展数字农业,建设智慧农业,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积极开展农机技术服务和人才技能培训,推动农业装备进村入户。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实施科技兴农工程,推进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提高良种化率,着力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到年,全市主要动植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以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推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持续战略合作,集聚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科技进村入户,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第三节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新体系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健全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经营新体系。培育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制定出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的*策措施,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企业、产品等无缝对接。支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向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聚,打造市级农业产业集群示范区。推动涉农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积极培育和鼓励龙头企业上市挂牌。重点推选10家市级龙头企业申报认定省级龙头企业,支持2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家产值过30亿元的产业标杆龙头企业。以优势主导产业为引领,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各县市区要大力引导农村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牵头发展合作社,加快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实施“十企百社千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支持由供销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优质稻、生猪、“两茶一柑一菜一药”等全市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发展新型农业集体经济组织。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各类服务实体,盘活闲置资源,支持村集体与供销社合作开展惠农综合服务。鼓励村集体以入股、参股、租赁或流转等形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林下经济,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开展农业财*专项股份量化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府帮扶资金,采取入股或参股新型经营主体、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组织。鼓励经济实力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专栏21:“十四五”农业现代化建设重大工程粮食安全保障工程。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田、土、水、路、电、林、技、管等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到年,全市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51万亩。
重要农产品提质增效工程。严守万亩耕地红线,在双季稻优势区发展60万亩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发展专用型早稻、高档优质中晚稻种植面积80万亩、万亩。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永州市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和温氏在永项目建设,发展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养殖,实现年供应粤港澳大湾区生猪万头以上。
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挖掘农业种质资源,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重点建设江永野生稻原地境保护区、新田大豆保种场、东安鸡保种场、道州灰鹅保种场及九嶷山兔保种场5家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繁育中心等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基地。加强常规稻优质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重点建设好零陵区、祁阳市制种基地。建设柑橘种子良种繁殖基地1处。实施生猪种业提升行动,建设畜禽良种繁育场4处。深入推进科企合作,开展联合攻关。
绿色生产工程。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项目,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推进农业节水设施建设,提升设施农业比重。
智慧农业建设工程。通过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慧农商城、祁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数字农业产业新优势,3S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模拟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依托农产品防伪溯源监管云平台,全市80%以上的“两品一标”农产品实现电子标签管理。生态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业电子商务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
第十八章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第一节推进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具有“湘南风貌”特色的美丽幸福新家园和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深入实施“湖湘农民新居工程”,提升农村建筑风貌,打造田园建筑示范,推动建设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村建筑,加强新建农房风貌管控,积极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促进农村生态优势向绿色发展优势转化。修复与保护乡村生态,推进村庄绿化、亮化。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空心房整治、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开展美丽乡村县乡整域推进试点,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村,创建具有湖湘特色的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到年,农村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成效明显,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所有行*村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标准,建立垃圾回收利用网络,生活垃圾处理的行*村达到%,改(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3.9万户,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个,其中省级30个左右、市级70个左右、县级个左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水、电、路、讯、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进农村交通设施提质改造,完成重点路段隐患治理,有序实施农村客车线路公交化改造,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推动建立网上交易、仓储物流和终端配送一体化的农村流通网络。推广“通村村”农村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通村行、通村运、通村买、通村卖和通村游。统筹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及群测群防体系、中小型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加强田间渠系配套、“五小水利”建设,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全面规划布局农村供气、供肥、充电桩等功能区(站、点)建设。建设智慧乡村,继续扩大农村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提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设施设备、人才培养培训、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期限。第二节促进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统一要素自由流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服务城乡发展。积极申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健全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流动机制,创新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加大科技副县长等科技人才选派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医疗卫生队伍和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面向农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和实用先进技术推广。健全乡村金融体系,对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强化乡村发展资金保障。统筹配置城乡公共资源。促进以县城为整体的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推进重点镇、中心镇建设,促进基础设施逐步向乡村延伸覆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普惠共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共享,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提高乡镇燃气普及率。第十九章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加快实现农民富裕富足。第一节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共同富裕。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探索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健全“三农”投入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直接补贴制度,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发挥供销合作社流通领域优势促进农产品流通,更好发挥农业行业协会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全面推动信用乡(村、户)创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强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深入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健全农业融资担保体系。第二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深入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计划,打造教育培训新模式。推进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依托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潇湘技师学院、永州市农村*员和青年农民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鼓励农民通过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培养模式,接受职业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支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建设并运营永州职业农民大学。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建+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等模式开展培训和就业帮扶,优化农村就业创业服务,落实农村创业税费减免等优惠*策。建立健全人才下乡返乡留乡激励保障机制,发挥老干部、老*员、老*人、老楷模、老教师“五老”和新乡贤作用。第三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帮扶*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持续稳定保持财*投入强度,在资金、项目、*策等方面继续予以倾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建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的就业产业扶持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搬迁群众有就业、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农工、农文、农旅等特色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投入力度,促进便利共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注重扶贫扶智,增强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确保脱贫和相对贫困人口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和完善结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专栏22:“十四五”乡村振兴重大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工程。实施“一市先行、十镇引领、百村示范、千村提升、万家美丽”示范创建工程,打造1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特色精品村)、0个美丽宜居村、00个美丽庭院。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农村户用厕所建设和改造,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20个、5个县实行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南部(道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完工并投入使用。积极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市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80个,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村个。深入实施“湖湘农民新居工程”,加强新建农房风貌管控,积极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因地制宜推进空心房整治,大力整治农村无序建房。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工程。重点实施涔天河水库扩建灌区工程,完成一批水轮泵站建设,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实现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千伏安以上。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自然村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深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和卫生院(室)数字化改造,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提高到50%,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覆盖所有农户,便民信息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初步解决,农村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做好江华、江永、双牌、宁远、新田等5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工作,加快建设“三通两平台”农村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全面落实乡村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到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以上。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国家要求,以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每个县市区建设2-3个县域医疗卫生副中心,打造20分钟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初步形成分级诊疗格局。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建设10个特色文化名镇和10个特色文化村。全面建成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每个县市至少建有1所县级失能照护服务机构、2个以上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第七篇奋力建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新永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第二十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先进思想文化,推行诚信教育,构筑诚信社会,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第一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陶铸无私无畏、李达求真求实、陈树湘断肠明志等崇高精神,支持祁阳、道县分别建设陶铸、陈树湘干部*性教育基地,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突出抓好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开展志愿服务、爱心帮扶等文明关爱行动,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永州德孝文化,培育打造“道德之乡讲道德”品牌。推进移风易俗,提倡节俭操办婚丧喜庆,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全市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风尚。第二节营造崇德向善社会环境提升主流舆论引导力。加快媒体阵地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实施媒体融合工程,推进市级媒体大融合,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市县(市、区)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让主流媒体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持续提高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建立互联网引导管理、正能量传播、网络内容管理、社会协同治理、网络法治、技术治网六大体系。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倡导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健康上网。开展网络公益活动、传递网络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网络生态环境,整治网络乱象,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弘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诚信文化、契约精神,开展诚信人物、诚信单位、诚信行业、诚信示范街区、诚信经营示范店等诚信典型创建活动。加强诚信宣传,倡导和培育以诚信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告知承诺制,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诚信公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第二十一章繁荣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文化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成果。第一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永州模式做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市级和县市区重点项目,推进一批文化旅游特色商业项目。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城乡联动机制。完善公共文化考核评价,提升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建设。开发和提供适合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永州故事,传播永州声音。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第二节擦亮永州文化名片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实施“文物保下来”工程,推进“零陵古城”保护展示工程,强化历史街区整治,恢复和重建一批历史著名建筑,进一步彰显湘南历史古城风韵。加强古镇古村古民居保护力度,推动更多古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加强重点文物单位申报工作,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40家以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家以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12个以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项以上。加强文化遗产综合开发利用。融合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风景,以旅游景区、游乐园、城市广场等为目标,建设文化体验园,加快建设一批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延伸开发特色文化遗产纪念品。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以购物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公共文化机构、社区等为依托,建设技术含量高、传播力强的文化体验馆。用科技化新方式传播文化,依托文化遗产信息数字资源,使用现代化设备对历史文化场景模拟、重现、再创造。加强永州文化品牌建设。弘扬红色文化,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永州段)建设,发挥陶铸纪念馆、李达故居、江华故居、李启汉故居、陈树湘烈士纪念馆、何宝珍故居等红色资源作用,讲好红色故事,推进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品牌一体化建设。传承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等历史文化基因,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旅活动周、祭舜大典、盘王节、道县理学大会、双牌“和”文化节等文化品牌活动知名度。着力提升舜文化、书法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稻作文化等知名度,促进各种特色文化融合发展。提升文艺文化活动品牌知名度,策划实施一批“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高端文化品牌,搭建对外宣传和交流新舞台,增强各类文化旅游节会庆典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将“潇湘”作为永州文化核心知识产权(IP)进行打造。专栏23:“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市级和县市区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在滨江新城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科技馆、市规划展览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冷水滩区规划建设老年活动中心、河西文化馆和图书馆;在零陵区新建市文化宫、零陵区文化馆、河东图书馆。各县市区兴建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道县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进浯溪碑林、勾蓝瑶寨、宝镜何家大院、许家桥明代将*府、杉木桥胡家大院、新田龙家大院、神下李氏宗祠、东安头翰林祠、虎溪*氏宗祠、九嶷山舜帝陵、湘桂古道永州段、理家坪坦田岁圆楼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包含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消防、防雷、安防工程,展示利用工程,环境整治工程等。
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健全文艺创作扶持激励机制和文艺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培养一批名家名人,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实施“五个一工程”,争取2-3部作品获国家、省级“五个一工程”奖。打造一批主题实景演出和优秀精品剧目,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艺创作生产扶持,推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讴歌人民幸福、解读永州文化的文艺精品,推动永州文化走出去。扶持与发展传统戏剧文化,推动零陵花鼓戏《潇水长歌》等地方精品戏剧发展,支持祁剧等传统戏剧文化创新创造、发展壮大。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工程。推动市内高等院校积极申报国家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依托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哲学社会科学等学术论坛在永州举办。
第二十二章发展壮大现代文化产业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第一节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快传统文化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推动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文化产业和企业集聚,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规划建设永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培育孵化“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着力建设文化市场。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文化市场业态,发展电子票务、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健全文化要素市场,优化传统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供给,强化知识产权、数据等特色要素作用。提高文化消费场所金融服务便捷度,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消费网点。第二节推进文化产业现代化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印刷复制、广告服务、文化娱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等新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相结合,鼓励演出、娱乐、艺术品展览等传统业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加快发展新兴业态。加快发展直播带货、网络视听、游戏电竞、3D和巨幕电影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在线演出等业态加速推广。鼓励创作高原创水平的当代数字创意内容精品,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创意品牌。培养本地优秀创作人才,通过新媒体平台,培育一批自媒体创业者、互联网营销师。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实施“旅游+”战略和“引客入永”工程,加快文旅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强化与桂林、衡阳等周边城市协同协作,促进区域文旅休闲康养联动,推动文生旅融合发展,建设长株潭和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目的地,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名城。第一节优化全域旅游布局统筹全市旅游资源。构建“一心双核一带三板块”旅游空间布局,“一心”即城区休闲服务中心,“双核”分别为零陵古城旅游核和九嶷山旅游核,“一带”是潇水河山水生态休闲带,“三板块”分别是北部古城文化体验产业集聚区、中部文化山水休闲产业集聚区、南部民俗风情体验产业集聚区。加快A级景区创建步伐,推动九嶷山等景区创建5A景区,到年全市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达15家。实施景区动态管理,提升景区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专栏24:“一心双核一带三板块”旅游空间布局“一心”——城区休闲服务中心。整合提升城区文化休闲、商贸购物、康体健身等场馆资源,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多档次的酒店群、购物中心、服务集散中心、网络平台等,实现“景城一体发展”,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我市全域旅游的集散服务中心和文化旅游形象的展示窗口。
“双核”——零陵古城旅游核、九嶷山旅游核。依托零陵古城,以人文山水古城为特色,积极发展古城旅游,形成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打造永州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引擎。依托九嶷山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九嶷山舜帝陵为核心,全面提升舜帝陵全球华人寻根祈福旅游目的地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打造永州中部和南部文化旅游发展极核。
“一带”——潇水河山水生态休闲带。以潇水和湘江为脉络,整合两岸旅游资源,将其打造综合性、多功能、水陆互动的核心旅游发展区域,构建集田园观光、滨水休闲、潇湘文化、碑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示范带。
“三板块”——北部古城文化体验产业集聚区、中部文化山水休闲产业集聚区、南部民俗风情体验产业集聚区。以零陵、冷水滩(含经开区)、东安、祁阳为重点,形成古城休闲、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为主要功能的北部古城文化体验产业聚集区。以九嶷山、阳明山旅游区为核心,以蓝山湘江源的品牌优势为依托,辐射带动双牌、宁远、道县、新田、蓝山、金洞等区域,形成以寻根问祖、康养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永州中部文化山水休闲产业集聚区。以江华、江永、回龙圩等区域为载体,形成以民俗体验、乡村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南部民俗风情体验产业集聚区。
推动旅游区域联动。围绕“引资入永”“引客入永”“引智入永”,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突出竞合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圈、大湘南旅游圈、大桂林旅游圈、长株潭旅游圈以及大洞庭、大湘西地区形成合作、互享、共赢的空间格局。联合衡阳、郴州建设“大湘南旅游圈”,强化与广西桂林、贺州等周边城市协同协作,积极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吸引更多文旅重大项目落户永州、更多游客慕名打卡永州。协同赣州、桂林、遵义、吉安、韶关等地,开辟精品红色旅游路线,共同打造“长征”品牌,建设“红色旅游圈”。专栏25:湘粤桂旅游联动发展工程大湘南旅游圈建设工程。推动大湘南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大湘桂高铁、洛湛铁路沿线旅游营销力度,加强针对长沙、衡阳、郴州、桂林等重点客源市场的区域营销合作,建立客源互送、市场共享的互动共赢局面。大桂林旅游圈融入工程。依托湘桂交通运输大通道,加快构建湘桂旅游大通道,通过“旅游+城市推广”模式推动两市双向营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红色旅游工程。依托厦蓉交通运输大通道,围绕重点景区、红色遗存、红色演艺活动等,联合策划推出红色教育、红色培训主题活动,推动红色旅游产品创新,着力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跨区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旅行社合作,努力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建、客源互送,探索开通红色旅游城市包机和专列。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开发主题旅游路线,依托全市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实现文化旅游产品之间的有效连接,系统构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开发短途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1-4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旅游环线。专栏26:打造永州精品旅游路线生态休闲之旅主题线路:冷水滩(永州植物园、潇湘平湖、李达故居)——东安(舜皇山、南溪花海、高岩湖、沉香寺)——金洞(金洞国家森林公园、楠木主题公园)——双牌(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桐子坳)——宁远(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蓝山(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云冰山)——江华(涔天河库区、*龙山、姑婆山)
寻根朝圣之旅主题线路:零陵古城(柳子庙、文庙武庙、蘋洲书院)——祁阳(浯溪碑林)——道县(濂溪故居、濂溪书院)——宁远(九嶷山舜帝陵)
文化研学之旅主题线路:零陵古城(柳子街历史文化街区、东山、武庙、蘋岛)——道县(濂溪故里、濂溪书院、月岩、玉蟾岩、*崽岭)——宁远(九嶷山舜帝陵、舜帝庙遗址公园、宁远文庙、状元楼)——新田(龙家大院、大冠古堡、谈文溪古村)——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
美食养生之旅主题线路:冷水滩(永州血鸭、东安鸡等永州美食)——零陵古城(砍肉粉、水晶巷酱板鸭、永州喝螺、水口山牛扣)——祁阳(粬米鱼、墨鱼豆腐丝、文明铺米粉、八宝水煮鸭)——金洞(养生全素宴)——东安(东安鸡、舜皇山土猪肉、水岭羊肉、淡水三文鱼)——双牌(白果炖排骨、白果炖土鸡、酒糟肉、牙山羊肉)——宁远(宁远苦瓜酿、九嶷山兔肉、下灌状元水丸子)——新田(醋水豆腐、陶岭三味辣椒)——道县(道州灰鹅宴、道州扎肉、鱼羊一锅鲜)——江永(秘制刀鳅鱼、风味牛脚)——江华(涔天河大闸蟹、“瑶家十八酿”)
风情体验之旅主题线路:江华(大香草源景区、瑶都水街、瑶族长鼓舞、坐歌堂、盘王大歌)——江永(千家峒、上甘棠村、勾蓝瑶寨洗泥节)——回龙圩(“迷你小镇”)
红色文化之旅主题线路:道县(陈树湘烈士纪念园)——新田(小源会议旧址、蒋先云故居)——金洞(苏维埃*权旧址)——祁阳(陶铸故里、陶铸纪念馆)——冷水滩(李达故居)——零陵(画眉山红六*团旧址)——双牌(阳明山红六*团)
女性文化主题线路:零陵(萍洲岛)——宁远(九嶷山舜帝陵)——道县(何宝珍故居)——江永(女书园、勾蓝瑶寨)——江华(爱情小镇、瑶族婚嫁坐歌堂)
诗意湘南?寻根祈福游线路:衡阳南岳衡山——永州零陵古城、柳子庙——宁远舜帝陵——古舜帝庙遗址公园——紫霞岩——九嶷山——宁远文庙——郴州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江湖旅游区
第二节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旅游基础设施。实施“游客进得来”工程,开展全域旅游生态景观路建设,完善跨省通道等旅游路网,高标准建设通景公路,完善旅游公交网,完善旅游租车服务。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在全市范围内推进游客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网点)建设。推动旅游景区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牌、休闲场所、周边道路交通等游览系统,完善电子支付等智能服务。实施“旅客住下来”工程,让游客住得下、吃得香、玩得好。推进“一部手机游永州”,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优化旅游体制机制。实施“*策惠起来”工程,依托“三权分离”和产权市场化,优化旅游业经营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健全旅游安全制度,提高景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开展重点突出、策略精准、手段创新的文旅宣传推介活动,运用主流媒体、新兴媒体、创意策划和大数据,不断完善文旅宣传推广体系。组织创作一批动画宣传片、短视频、舞台剧、歌曲、电影、书籍等形式多样的文旅宣传作品。实施城市品牌塑造,打造永州“千年打卡胜地”城市品牌。实施一体化营销战略,统筹营销力量,市县一体、部门联动、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互联网+”营销模式,建设“智慧文旅”,推动“传统营销”和“智慧营销”深度融合。参加各类文化旅游交易会、博览会、研讨会。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永州文旅产业发展专家智库”。专栏27:“十四五”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到年,各县市区开通旅游公交专线,线路覆盖本地4A级以上旅游景区,有条件覆盖3A级旅游景区及重要乡村旅游点;相邻重点旅游景县市区际旅游公交专线实现常态化运营。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年,各县市区在本辖区机场、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等交通节点、旅游集散场所、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置游客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全市星级酒店、博物馆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旅游咨询服务全覆盖。
智慧旅游建设。到年,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五星级乡村旅游点及重要游客集聚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智能找厕、智慧停车等功能全覆盖;建成“永州公共文旅云”平台,横向融合交通、公安、商务、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民航、铁路、气象等相关部门涉旅信息,纵向归集县市区及景区、景点涉旅数据。
第三节促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立足生态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弘扬永州文化品牌,精准打造核心旅游品牌和项目,实施“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影视创作”等“旅游+”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入挖掘永州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加强与长征路线沿线城市对接合作。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推进“生态景区+演艺节庆”“主题文化+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依托丰富的湘南特色古村落资源,打造若干特色文旅小镇。促进生态与旅游融合。整合潇水和湘江两岸旅游资源,构建通畅的水上旅游发展通道,进行水上、岸线、沿岸旅游节点的开发和建设,发展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等多种业态,打造潇水河山水生态休闲带。推进森林体验和康养休闲,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产品,培育森林生态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打造国家森林步道、康养步道、特色森林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新兴森林生态旅游地品牌。加强森林生态旅游宣传推介,以田园景区、共享农庄等新型体验农业业态带动乡村旅游。专栏28:“十四五”文生旅深度融合工程森林康养工程。推进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工程、永州市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开发、湘江源旅游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双牌建设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力争到年,森林康养和养老基地达处,基本形成集旅游、医疗、养生、康复、保健、教育、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
文旅商业综合体建设工程。通过永州市文旅产业项目、滨江新城文旅综合体等一批文旅商业综合体建设,聚集商业、旅游、休闲于一体,满足消费客群新消费需求。继续推进“零陵古城”项目建设,打造知名文旅品牌。
“生态景区+演艺节庆”旅游工程。通过九嶷山舜帝陵创5A级旅游景区、九嶷山大型实景剧基地建设、瑶都水寨、神州瑶族文化博览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祭舜大典、瑶族祭祖大典、阳明山“和”文化节等文化旅游品牌,丰富永州旅游时代内涵。
5G时代智慧旅游工程。通过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工程建设健全文化旅游设施,积极发展增强移动宽带应用场景、大规模物联网场景、高可靠低时延应用场景等,丰富游客体验。
“体育+生态旅游”工程。策划中国?东安全国“武术比赛”、“山地自行车”、“大美永州大穿越”等全国性、特色性体育赛事,建设一批自驾游、徒步旅行等特色项目,依托潇湘夜雨景观旅游区等生态旅游风光带,打造探险、徒步、骑行、漂流、自驾等运动“户外天堂”。
文创和非遗传承工程。新建潇湘文化创意产业园,续建千年道州府项目,推动摩崖石刻申遗,推进江永女书现代旅游价值开发,做大做强江华瑶族织锦文化产业,支持祁阳小调、祁剧、道县调子戏、零陵花鼓戏和零陵渔鼓传承和创新项目。
乡村特色旅游开发和提质工程。通过永州市十大文旅特色小镇、冷水滩水汲江生物医药旅游康养小镇、自然韵有机黑茶建设基地及阳明北岭茶文旅产业园、岩城湖?康养小镇产业园、石林田园综合体、涔天河旅游度假区、双牌县国际康养旅游文化产业园和日月湖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发展特色农业、文旅小镇、田园风光等“旅游+农业”产品组合,促进农产品加工、农村餐饮、民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特色古村落保护开发工程。支持周家大院、李家大院、龙家大院、下灌村、上甘棠村、谈文溪、宝镜村、勾蓝瑶寨等为代表的永州独具湘南特色古村落的旅游项目开发。
第八篇奋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新永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永州。第二十四章推动绿色发展全面加强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超低排放改造,推动矿业转型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物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第一节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策体系,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推进能源革命,推动高耗能行业企业节能改造,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大节能标准法规落实情况监察力度,落实节能审查制度,进一步完善区域能评制度,强化能耗源头管控。加强行业、领域节能管理,推动年能耗万吨以上标准煤的重点用能企业在线监测,推动重点行业能效对标、赶超,实施能效提升计划。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电价*策。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全民节水行动,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和工业节水改造,健全节水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执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节约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第二节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引导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现代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清洁生产、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服务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强化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推广水产健康养殖,优化畜禽养殖产业布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有色金属、食品、建材建筑、纺织服装等为重点,加强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发展清洁生产企业试点,引导城市建成区等区域重污染企业逐步退出,依法核发排污许可证。降低碳排放强度,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有效控制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双牌建设全国碳汇交易先行区。发展绿色金融,扩大绿色信贷,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医药化工、电力、印刷等耗能行业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减少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做好工业余热、余压、余气、余水等副产品回收利用。推广“畜沼果”“畜沼菜”等循环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好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工作。引导不同行业和企业建立产业生态链。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建设城镇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做好大宗固体废弃物、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秸秆和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推进餐厨废弃物、病死畜禽等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第三节全面倡导绿色生活推进“绿色产品”“节能认证”“绿色标签”等环境标志认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坚决淘汰高耗低效产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内容,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开展绿色学校、环保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抵制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能源行为,鼓励低碳出行,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第二十五章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不放松,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第一节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同责、一岗双责,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治责任。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深入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行动计划,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行动,推进湘江源头水生物多样性恢复。推动湘江永州段治岸治污,守护好一江碧水,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推进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深入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协同推进湘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污染治理,推进重点区域污染集中整治。开展湘江沿江化工污染整治,落实湘江干流(永州段)及主要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不准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要求,依法淘汰取缔违法违规工业园区。开展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专项整治行动,实现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工业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达标排放,在线监控稳定运行。重点加强重污染行业的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工业废水排放许可制度。完善水环境管理档案,实现“一园一档”,提升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环境管理水平。有序推进小水电整治,加强尾矿库治理。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以潇水、湘江为重点,以湘江源头为主线,加强对祁水、新田河、梅溪河、白水河、石期河、芦洪河、舜水河、冯河、西河等河流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强化千吨万人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区整治,对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及应急能力建设,对饮用水源地区域内畜禽养殖企业进行全面整治,严控流域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饮用水水源。完成水库周边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善截污沟及人工湿地建设,加强水源地周边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推进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控制和系统管理,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监测和预警应急体系。第二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和控制,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推进大气污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在全市开展集中供热供气试点。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控智慧管控体系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综合治理。加强大气组分站、微站等监测设施建设,建立脱硫脱硝及粉尘、颗粒物收集监测体系。强化工地扬尘监管。实现县级以上城市餐饮油烟治理全覆盖。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大清洁能源使用,鼓励使用电动、混合动力等清洁能源汽车。第三节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保护农业土壤环境,严格控制农业区和农产品产地周边工业点源污染,严格管控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依法调整土壤污染严重、不适宜种植养殖土地的用途。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监测、监管体系,完善污染土壤风险评估和环境现场评估制度。开展重点行业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和整治,全面摸清土壤生态现状。全面加强因采砂、采石、采矿所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做好重金属、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对废弃电池、快递包装等新型污染源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园区、企业建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厉打击超期贮存、非法转移、处置危险废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白色污染和环境激素、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的防控治理。第四节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全面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保护湘江源头。采取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染减排、水生态保护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对湘江源头水源地保护。加强拦河水利工程管控和整治,巩固拓展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成果,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建设全流域生态涵养带。在九嶷河、潇水、贤水、蚣坝河、永明河等河段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试点,实施固堤护岸,拦截面源污染;开展天然湿地恢复和人工湿地建设,开展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复工作,增殖天然水域水产种质资源,在湘江等相关水域恢复鳑鲏等本地鱼类。到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国控断面对应的水功能区达标比例达到%;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县级以上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达到%。推进国土绿化。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山地、坡耕地、城市、乡村、通道、沿江湖(河)“六大森林”建设。推进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建设南岭大尺度生态廊道、湘江流域中尺度生态廊道、国道省道和铁路等小尺度生态廊道。加强长江和珠江防护林及木材战略储备林等基地建设,不断优化树种组成,改善林种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完善森林保护空间格局。全面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加快重点区域矿山生态修复。加强“两林两地”保护。对现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国家公园。加强生态公益林、天然林和林地、湿地的“两林两地”保护。推行林长制,全面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构建“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建立湿地生态效益市级补偿制度,逐步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市级标准。强化林业防灾减灾。划定森林防火区,建立健全护林员制度和执法队伍,形成完备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开展以松材线虫病为重点的防治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对极小种群、极度濒危物种、重要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开展重点监管、保护和修复。加强珍贵物种遗传资源保护和培育,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完善外来物种监测预警管理机制,强化外来物种引入管理。规范野生动植物繁育和经营管理,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建立永州市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库。第二十六章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认真落实环境治理“一揽子”*策和各级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第一节完善生态文明管理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加快“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推行市、县、乡、村四级河长责任制,打造一批高质量示范河流。建立生态文明联动执法机制。健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机制,整合全市有关部门生态文明监管执法职能,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制度,创新环境监管执法机制。依托全市综合行*执法信息和指挥平台,构建生态联动执法信息子系统,优化整合全市各数字管理系统的生态文明执法功能,实现全市综合行*执法平台与公安、检察机关相关系统的信息联网共享。专栏29:“十四五”生态功能管控“三线一单”工程将环境管控单元按区域生态功能分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三类,加强区域主体生态功能划分与管控。优先保护单元。主要包括生态空间(含生态保护红线)和水环境优先保护区、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农用地优先保护区等。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严格限制产业发展为导向,将生态空间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地分布相对集中、面积占比较大的乡镇划为优先保护单元,禁止或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重点管控单元。主要包括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区),人口密集、资源开发强度大、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的区域。以守住环境质量底线、积极发展社会经济为导向,将各环境和资源要素重点管控区面积占比较大的乡镇、市级和县级城市规划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及其预留发展空间等划为重点管控单元,已存在严重污染的重点管控单元应当优化发展社会经济、实施环境治理和修复。根据单元内水、大气、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目标和管控要求,以及自然资源管控要求,综合确定准入、治理清单。一般管控单元。以适度发展社会经济、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为导向,将除优先保护单元和重点管控单元之外的其他区域全部纳入一般管控单元,执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完善生态环境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赔偿制度,培育市级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开展司法鉴定类别资质认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区域的横向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实行生态补偿资金专项专款。积极争取湘江源头以及相关主体功能区、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资金。完善资源市场交易机制,构建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加快实施“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新模式。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为生产性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扶持*策。引导和推动商业银行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第三节完善生态建设参与机制强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全民环保行动体系,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社会监督方式。健全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环保举报热线作用,畅通环保监督渠道。加强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公众参与机制,构建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体系。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作用。积极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环境治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引导和支持高校大学生环保社团走出学校,创建环保青年生力*。鼓励环保组织合法合规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提高公民环保素养。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领导干部培训体系,组织编写环境保护读本,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在中小学校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在*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立生态环境监督员。专栏30:“十四五”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以冷水滩、零陵、祁阳、东安等县市区为重点,开展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建设、VOCs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控智慧管控体系建设、脱硫脱硝及粉尘、颗粒物收集监测体系建设等大气治理项目,加强组分站、微站、监测预警预报和扬尘管控平台建设,强化重点工业企业和建筑工地监管。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城乡生活污水综合处理项目,加快中心城区、县城和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统筹推进各县市区水污染防治及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式与分散式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土壤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东安县“两流域三断面”锑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对东安县紫水河流域、金江河流域及河道中的共计约万立方米矿渣进行综合治理。在冷水滩、零陵、东安、宁远、江永、江华等县市区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新建双牌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在保护区开展原居民搬迁、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生态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在零陵、东安、双牌、道县、江华等县市区对已关闭矿山石场和因采砂、采石、采矿造成的生态破坏区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工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推进中心城区餐厨废物综合利用,做好大宗固体废弃物、餐余垃圾、病死禽畜等垃圾无害化处理。在中心城区、宁远、道县、祁阳等地开展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项目。在零陵、祁阳、道县、东安、宁远、蓝山等地设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充分发挥市静脉产业园作用,集中处置建筑垃圾、污泥、大件垃圾、废旧塑料、汽车拆解等固体废弃物。推动生猪养殖大县建设有机肥厂。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工程。对零陵、冷水滩、东安、宁远、江永等疫区以治理为主,严密监测疫情,封锁疫点,防止疫木外流;对疫木进行伐除清理、无害化处理;每年治理面积6公顷,达到逐年压缩疫情发生面积、降低松树枯死数量的目的。其它县市区以预防为主,全面监测疫情,及时发现、及时处置,进行综合治理。加大林业检疫执法力度,防止人为传播。全面提升县市区疫情监测、检验和防控能力,建设疫木除害处理设施。第九篇奋力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永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共同富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十七章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第一节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策,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健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租赁收益、投资收益等,赋予农民更加充分、更有保障的财产性收入。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策,稳定转移性收入。培育和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空间,不断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努力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建立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分发挥创业致富示范带动效应,规范健全资本、产权、房屋租赁等各类市场,丰富拓展红利、股息、租金等有效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推进城市低收入群体增收,加强城市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落实医保惠民*策,实施住房救助*策,完善城市低收入群体教育奖补或减免*策,深化社会力量帮扶,推动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第二节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健全慈善组织公开募捐、信息公开、保值增值监管机制。完善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第二十八章促进就业创业突出就业优先,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第一节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坚持分类施策、定向帮扶,统筹城乡就业*策体系,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人、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扩大重点群体就业面,提升就业总体质量。引导支持高校毕业生和退役*人就业创业。加大高校毕业生适岗信息归集和专类招聘服务力度,多方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扩大应届毕业生入伍规模。合理加大*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开招录(招聘)退役*人力度,鼓励企业优先录用退役*人,鼓励退役*人到*的基层组织、城乡社区等基层单位就业,强化退役*人创新创业帮扶。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健全劳务协作机制,扩大劳务协作范围,强化就业服务保障,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大力开发县域内就业岗位,开展扶贫车间提质增效行动,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退捕渔民转产安置、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工作,确保居民就业稳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就业援助,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失业登记机制,多渠道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落实失业保险待遇,保障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发展个体经营,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方式实现就业。清理取消限制灵活就业的不合理规定,降低灵活就业门槛。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就业创业培训、劳动权益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支持力度,提高灵活就业综合保障水平。第二节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鼓励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加快中心城区“一园两中心一基地”样板工程建设,扩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规模。加强创业载体对接合作,建立孵化基地联盟,培育构建区域性、综合性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双创”支撑平台示范基地,支持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村创新创业和返乡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扩大就业。完善创业扶持*策和创业担保贷款*策,推行创业资金补贴等优惠*策,支持就业。提升职业技能。支持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培育壮大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鼓励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策,开展职业、就业、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等培训,推行弹性学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以工代训等培训模式,加快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推进永州“智慧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专班力量和立体网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积极培育多元公共就业服务供给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和优质资源参与*府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实现与外市、外省就业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培育和监管。加强就业形势监测预警。强化就业形势分析研判支撑。推进就业信息平台与其他职能部门数据平台融合。实施分区域、分专题、分样本监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