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牌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体现到办实事开新局
TUhjnbcbe - 2021/8/12 3:55:00

导读

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开展*史学习教育,既要见思想、见精神,更要见行动、见实效。
  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日前围绕“学史力行”主题,举行*史学习教育第四次专题学习,传递出把学习*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起而行之办实事、攻坚克难开新局的鲜明导向。
  如何将*史学习教育的成效体现到办实事、开新局上?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把握高校学史力行的三个重要着力点

*云清学史力行是明理、增信、崇德的归宿点与落脚点,是开展*史学习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学史力行须找准着力点,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释放体制机制活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能行之有力、行之有效。(3月24日,道县陈树湘烈士纪念馆,中学生在参观并聆听红色故事。连日来,该县中小学把*史学习教育作为思*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学*史、知*恩、跟*走。蒋克青摄)紧扣立德树人根本,着力传承弘扬红色基因
  *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用活百年*史这部教科书,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面加强*的领导。教育是*之大计、国之大计,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应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全面提升*建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加坚定为*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将*史学习教育全面融入思*课改革创新。将“四史”教育尤其是*史教育融入思*课改革创新,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推动思*课程与课程思*、教师与学生“同向同行”,不断开辟铸*育人新境界。要让广大青年学子准确理解*的百年奋斗历程,真正读懂中国共产*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最好的教科书”中感悟思想伟力、激昂奋进动力。
  结合青年特点讲好*史故事。在*史学习教育中,应立足青年受众特点,注重“结合当下讲当时”,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给青年讲*史,不妨采取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史上的青年故事切入,以消弭历史人物与当代青年之间的距离,引导广大青年学起来、唱起来、讲起来、做起来,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
  释放体制机制活力,着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全面释放体制机制活力,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
  强化新时代人才引培机制。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工作和关键环节,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健全高校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探索科学的教育评价长效机制。高校评价重在抓内涵,从多元拓展入手,朝激发创新发力,除了评结果还应评过程、评增值,以此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人才的特色化成长。应以*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研究生选拔评估、教师成果认定等方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正向引导作用,建设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完善服务师生常态机制。以“问计一线”为支撑,聚焦师生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普遍性问题,聚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切实打通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通过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师生切实感受到*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果,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并注重在此基础上完善常态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师生的意识和能力水平。(4月13日,长沙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新民小学师生在蔡和森故居前进行思*课教学。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李健摄)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着力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治国理*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也是高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责任担当。
  瞄准国家需求调布局。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加强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和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技术攻关和工程化能力,打造一体化协同科技创新团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重大工程需求。
  立足地方特色做产研。高校应积极探索完善协同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推进*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与*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融入工程机械、新能源、5G装备、新一代半导体、智能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发展,在服务、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立足社会服务促转化。高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紧密结合区域重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推动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互联互通,优化原始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协同机制,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度。
  (作者系湘潭大学*委书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

发挥地方高校优势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王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地方高校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应观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现实要求和各地实情,充分发挥高校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培养适宜人才、健全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作出应有贡献,这是*史学习教育中地方高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紧迫项目。(5月31日,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岩口镇向家村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园学习农科知识。近年来,该校通过技术赋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罗仁洲曾勇摄)
  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服务意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地方高校应积极转变观念,自觉增强服务意识,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学校发展的优先位置。一是发展规划优先考虑。把服务乡村振兴明确写入地方高校“十四五”规划,引导师生
  明确努力方向,提升服务能力。地方高校应吃透、把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对自身专业学科设置、科学研究方向等做出相应调整,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一是提升校地合作能力。地方高校应主动融入当地*府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加强“校地合作”平台建设,把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设计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去,实现深度融合。二是提升校企合作能力。农业生产企业和涉农企业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地方高校应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共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创新和人才优势,结合企业在资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无缝对接的有效模式和共同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长效机制。三是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乡村振兴的实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农业发展已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更需要科技创新的强有力支撑。地方高校应紧扣区域农业农村科技需求,组织农业科研攻关,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并推动高校农业科技成果向地方重点企业、园区和支柱产业转化。(6月2日,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湘村造梦”届优秀毕业作品展开展。据了解,该校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大学生毕业设计连续5年选点湖南乡村,结合学院多学科融合的特色,全方位、全链条助力乡村振兴。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田超通讯员*炼摄)锚定资源短板,培养适宜人才。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地方高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杠杆、为动力,对人才培养的类型、方法、路径等进行综合改革,积极培养更多适宜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一是人才培养的类型要适宜。应积极跟进乡村振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发展情况,及时增加脱贫地区公费师范生培养与供给,引导优秀毕业生向乡村学校合理流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人才培养的方法要适宜。研发、建立乡村振兴战略所需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胜任力模型,实行精准化培养,加强对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研究,提高适宜人才培养的效率。三是人才培养的路径要适宜。适宜人才除了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因此,适宜人才的培养除了重视第一课堂外,还要把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延伸到课外,延展到乡村产业建设的实践一线,构建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行为习惯、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的“三个课堂”相结合的育人体系。
  健全体制机制,营造良好氛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高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确保服务可持续。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机制。从组织层面来看,可成立服务乡村建设与发展振兴的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组织机构,配备精干工作人员,加强地方高校对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从个体层面来看,可组织师生成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各类服务。二是完善工作激励机制。比如对于积极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对于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学生实行学分互换等*策。三是完善宣传引导机制。对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团队、先进个人及成功经验及时宣传报道,并强化成果运用,为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系怀化学院*委副书记、院长)

加快湖南湘赣边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陈旺民在学史力行中,办实事与开新局紧密相连,不仅要办好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事,也要抓好打基础、利长远、有利于高质量发展和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事。加快湘赣边合作示范区建设,就要把老区的实事抓好、抓到位,让老区人民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
  今年3月,中共中央*治局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湖南、江西两省近年来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正在从“酝酿期”转入“蜜月期”,正在由“愿景图”走向“施工图”。湖南湘赣边革命老区包括平江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浏阳市、安仁县、炎陵县、桂东县、汝城县、宜章县10县市。当前湖南湘赣边革命老区仍存在产业生态圈有待完善、产业链条不完整、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任务繁重、新旧产业接续面临断档风险等挑战,必须努力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第二届江西农业博览会上,“湘赣品牌农产品大联播”以两地农产品在电商平台同台打擂助力打响湘赣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超45万观众在线拼单,湘赣农产品销量大涨。天培摄)以生态精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围绕湘赣边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部精细农业优质农副产品供给基地的战略定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做稳粮食产业,做精林果蔬茶,品质化发展畜禽产业,生态化发展水产业,建设“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茶罐子、油坛子、果盘子”基地,鼓励电商企业与革命老区共建农林全产业链加工、物流和交易平台,以革命老区现有的农产品品牌为依托,培育“湘赣红”品牌体系,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品种优质化、设施现代化、全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
  以产业链思维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立足湘赣边园区处于产业链与产业生态并行打造的攻坚期、产业智能化改造与升级的奠基期、由工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的转型期等阶段性特征,坚持用产业链思维引领发展,着力补齐产业链、配齐生活链、聚集创新链、健全生态链。大力实施“换道超车”产业链培育工程、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工程、数字驱动价值链培育工程、科技引领创新链突破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和核心零部件,攻克一批智能制造共性技术与软件,培育壮大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实现硬件更高端、软件更智能、集成更协同。实现创新链与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等的对接融合以及创新链与*策链的无缝对接。(医院新院,医院建设标准规划设计,定位为湘赣边区域性医疗中心,将打造成人文、智慧、医院。湖南日报记者童迪通讯员李圣景摄)以“多彩交融”促进文旅业高质量发展。以“红色”引领、用“绿色”辉映、借“古色”添彩,使全域旅游成为湘赣边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一是把“红色”做强。湘赣边区域是红色*权、革命*队和“第一*规”的重要策源地和发祥地,红色文化旅游是该区域的最大特色,湘赣边区域应以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以“重走长征路”为特色发展深度体验游和红色研学旅行。重点打造“秋收起义纪念馆、胡耀邦故居、沙溪屋场红色浏阳一日游”“茶祖公园、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南宋古城、茶陵县工农兵*府旧址、中国花湖谷、东阳湖、湾里红*村两日游”“桂东植物园、万洋山相思大草原、长寿金洞村三日游”“炎帝陵、水口村毛泽东旧居、车溪村、洋岐畲族村、密花村两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二是把“绿色”做精。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构建以幕阜山和罗霄山为主体”的城市群生态屏障、建设城市群“绿心”为指引,依照“精品带动、多点支撑、产业融合、行业跟进”的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地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三是把“古色”做响。重点围绕“茶叶、茶油”做文章,引进战略投资者,做一体化整体包装策划设计。将茶陵县打造成为全国茶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依托罗霄山脉作为中国油茶核心栽培区的资源优势,争取将建立湘赣边区油茶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纳入《全国经济林发展规划(-年)》和《全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年)》,通过联合构建湘赣边区油茶产品交易市场和仓储物流中心、搭建油茶产品线上交易平台等,协同推进油茶产业发展,联手打造“湘赣红”油茶公共品牌。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加强产业园区法治建设

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保驾护航

张慧谭卜铭百年*史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是一部*领导人民接续奋斗的历史。开展*史学习教育,最终落脚点在于力行。新时代湖南凸显担当作为,须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产业园区是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的主力*,实现产业园区科学、长效、高质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
  ——实现营商环境法治化,为园区发展强保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在依法合法前提下转变园区行*管理思路、建立健全园区专门化行*执法部门、打造专业化执法队伍,确保园区高质量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主导型”*府向“服务型”*府转变。紧扣“园区事务园区办结”,依照法定程序下放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等管理权限,制定发布园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开辟“快速通道”,减少行*审批、许可等流程步骤,简化审理、申报程序;健全园区行*管理部门权力监管制度,杜绝权钱交易、权力寻租等现象。
  创新执法机制,助力园区营商环境再优化。建立新型产业园区专门执法部门,统筹园区行*执法活动,避免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相互推诿等现象;利用“互联网+”方式革新执法手段,采用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等方式优化办案流程、执法工作网上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效率;建立统一的园区行*执法信息库,逐步实现各园区信息互通共享;完善行*执法网上监督平台建设。
  建设专业化执法队伍,强化上下级执法部门协同执法。下沉执法重心,完善线性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省域、市域与园区行*执法部门联系,实现协同化执法;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理念,实施园区执法队伍年检制度,定期开展执法人员培训,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质保障。
  ——实现法律服务体系化,为园区发展控风险。
  应对标“三高四新”战略目标,加强省市多层次统筹协调,聚力打造契合我省产业园区发展的法律服务体系。
  统筹法律资源,打造产业园区法律公共服务新样板。推动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深入园区,打通法律服务园区“最后一公里”;完善扩充法律援助制度,帮扶小微企业建设法律服务体系,大力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
  重视涉外法律服务,为外向型企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完善涉外企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外向型企业主体优势地位;建立健全外向型企业涉外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提升涉外法律风险抗击能力;提供涉外法律业务培训,加强外向型企业对于国际法律规则、目标国家法律制度及程序的学习,主动规避涉外法律风险,提高企业涉外风险防控意识。
  完善企业合规制度,强化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根据产业文化、企业治理、法律*策等完善企业合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防范财税、投融资、刑事法律风险;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为产业发展、资本融资以及涉外贸易等事务提供法律风险建议;完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维权制度,稳固企业核心竞争力。(双牌县工业集中区创新创业园湖南省麦克斯新能源公司,工人在组装锂离子电池。该园汇聚了一批环保企业。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首席记者郭立亮摄)——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化,为园区发展保长效。
  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可持续化发展,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注重因地制宜,完善地方绿色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园区环境评估制度、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制度、环境监管制度;明确规定产业建设过程中排污标准、排污许可以及监测评估等事项;建立健全环境污染处理处罚体系,同时引进第三方评估、治理机制。
  强化执法功能,高效打击不良企业损害环境行为。落实区域限批,严格防范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入驻园区;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取消优惠*策;健全园区环境污染处罚机制,严格遵照行*法、刑法等要求打击破坏生态行为和监管渎职行为;同时应引导企业对破坏生态行为采取有效补救措施。
  加强法律监督,保障绿色发展落到实处。一方面,在重点产业园区引驻“生态检察室”,重点监督行*部门执法是否尽职、企业的补救措施是否到位等情况,同时完善环保信用评估机制,挂钩企业融资、贷款等信用评估制度,实现外部监督;另一方面,加强检察机关与园区的联系,引导、规劝、监督企业强化绿色合规建设。
  (作者分别系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湖南工商大学廉*建设中心特约研究员)

以*史学习教育

引领青年学子勇担奋斗使命

周德祥中国共产*百年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不懈奋斗的历史。省委*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发出通知指出,要通过学*史,进一步增强艰苦奋斗的自觉性、坚定性。高校开展*史学习教育,应着力引导青年学子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共产*百年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提升本领,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夺目光彩。(6月9日,嘉禾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观看“档案说史红*与嘉禾的故事”专题展览。当天是国际档案日,该县档案馆开展“专题展览进校园”活动,用好用活档案资源,讲好*的百年故事,营造庆祝*的百年华诞的浓厚氛围。*春涛摄)

讲好榜样故事,提升奋斗自觉


  一部百年*史,生动书写了一代代中国共产*人与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光辉故事。为了翻译《共产*宣言》,陈望道忘我工作,“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同群众一起犁田、种南瓜,被战士亲切地称为“伙夫”;为了研制出原子弹,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还有钱学森、郭永怀、于敏、程开甲、王进喜、焦裕禄、吴吉昌、申纪兰、孔繁森……一串串名字背后是一个个为了*和国家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息的故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思*课是铸*育人的主渠道,应在课堂教学中讲深、讲透榜样们的奋斗故事。不仅通过口述故事、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用心、用情、着力讲好榜样奋斗的故事,更要深挖故事所展示的奋斗精神和奋斗品格,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强不息、勇敢攀登;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青年大学生自己来讲榜样的故事,通过开展以“弘扬奋斗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等活动,激励青年学子了解榜样故事、领会榜样故事、传播榜样故事,深刻领悟奋斗的意义,砥砺奋斗品格,在提升奋斗自觉上开创新局面。

传承革命精神,提升奋斗信心


  回望百年*史,一代代共产*人前赴后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传承和发扬着伟大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一座座精神丰碑构筑起了共产*人的精神家园,为青年学子提升奋斗精神提供了丰厚滋养。
  为此,应着力构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委*府和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力量,积极营造崇尚革命精神的良好氛围,将学习*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课程和课程思*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奋进的伟力、奋斗的价值,立志将共产*人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可依托校园内外的“文化墙”、博物馆、“红色走廊”、革命教育基地等场所,以重大历史纪念日、传统节庆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为抓手,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引导青年学子增强价值认同、培育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以及
  一部百年*史,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人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而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历程。红*在延安时期开垦南泥湾、中国女排勇夺“五连冠”、抗疫期间最美逆行者……一段段实践的历史、一幕幕奋斗的场景,无不启示着我们,只有把自己放到实践中去历练,才能提升奋斗本领。
  为此,应积极组织青年学子参观*史陈列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伟人故居等红色圣地,引导他们深切感受革命英雄的奋斗历程和奋斗情怀,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引导青年学子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从中激发奋斗热情、增强奋进动力,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鼓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支农、支医、支教、支边等基层工作,把自己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增长知识才干、提高素质能力、提升奋斗本领,努力展现新作为。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湖南日报》

新湖南评论

用理性睿智的态度

发真实客观的声音

这里有温度有思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体现到办实事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