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牌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五年政府工作集锦年
TUhjnbcbe - 2021/7/30 17:35:00
专家告诉你呲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怎样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328.html

目录

一、综合经济

二、创新开放

三、深化改革

四、农业农村

五、基础建设

六、脱贫攻坚

七、生态环保

八、社会发展

九、*府建设

十、市州亮点

一、综合经济

1.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五年来,我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由年的2.23万亿元扩大到年的3.16万亿元(按新核算方法),年达3.46万亿元,经济总量于年跃升至全国第9位,并继续保持追赶态势;年均增长8.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均突破万亿规模,年均分别增长8.2%、10.9%,分别达到1.41万亿元和1.68万亿元,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分别达43.3%、52.1%,呈现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年,长沙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万亿元。

2.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年、年、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先后突破1万亿元。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接近1.1万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近户,汽车产量突破万辆,培育千亿工业企业1家。特别是华菱集团迈上千亿台阶,实现了本土千亿企业零的突破。

3.投资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年以来,我省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年,全省完成投资3.13万亿元,为年的2.15倍,年均增长18.0%;投资总量居全国第9位、中部六省第3位,比年分别提升2位、1位。

4.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由年的1.48万亿元扩大到年的2.18万亿元,五年间增额多亿元,年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69.22%,比年提高3.2个百分点,—年年均增速达9.7%。年,地区生产总值过亿元的县44个,过亿元的县71个,较年分别增加21个和16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比年提高元。

5.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我省城镇化率由年底的46.65%增长到年的52.75%,年均提高1.53个百分点,年达54.62%。年全省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实现中部农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全省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已由5.92个百分点缩小到4.6个百分点。9个市县镇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3个城市纳入全国城市双修试点,2个城市分别入选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梅溪湖获评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新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2个、名村7个、街区1处。新增国家园林城市8个、全国特色小镇16个、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2个、中国传统村落个。

6.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突破万人,城乡就业人员稳定在万人以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年的41.5∶23.6∶34.9转变为年的40.3∶23.4∶36.3。其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年均下降0.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年均下降0.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年均增长0.28个百分点。

7.电子信息产业诞生多个全国首创。天河2号超级计算机取得计算性能世界第一的六连冠纪录。飞腾系列芯片、麒麟操作系统、国内第一款ARM主机,国内第一款自主GPU芯片、SSD主控芯片等一系列成果打破国外压断。中车时代电气建成全球第二条、国内首条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

8.工程机械制造规模全国最大。产品品种占全国工程机械品种的70%,其中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环卫机械产量占全球第一,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等企业位列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吨级履带吊车、吨级全路面汽车起重机、吨级电动矿用自卸车等产品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9.电力机车产品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株洲是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电力机车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居世界第一位。中车株机是国内最大的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年开通运行的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线使用的磁浮列车由其制造。中车长江株洲分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重载敞车制造企业。年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在株洲惊艳亮相。

10.新材料产业亮点纷呈。先进储能材料品种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硬质合金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蓝思科技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蓝宝石单晶生产和精深加工企业。株硬集团是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产业基地。株洲钻石切削刀具公司是目前国内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硬质合金刀具研发生产基地。

11.我省企业成功开创中国民营企业商业航天先河。湖南是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和飞机起降系统研制基地。天仪研究院(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中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于年发射运行,标志着我国科学实验卫星商业化、产业化迈出重要一步。

12.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发展。年至年,全省烟草行业累计实现税利.62亿元,比前五年累计增加.58亿元。年湖南中烟在省内入库税收.50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的19.19%。“白沙”“芙蓉王”品牌卷烟产销量位居世界前十位,“和天下”连续6年保持全国高价位卷烟产销量第一,“芙蓉王”连续11年保持全国一类烟产销量第一。五年来,全省共投入73.82亿元建设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14.23万个,新增4.28万台(套)农机具,大力实施“互联网+”精益管理模式,烟叶生产质量不断提高,烟农收入进一步增加。

13.实施烟花爆竹生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专项行动。年,省*府决定两年内安排资金1亿元用于烟花爆竹生产机械的推广奖励。年,全省已建成组合烟花自动化生产线12条。我省承担的国家爆竹生产机械化示范装置已建成试生产,自主研发的20余种涉药机械设备也得到应用推广,局部裸药装填环节正在实施智能机器人作业,关键涉药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人机分离、人药分离”。这两套装置均采用现代隔爆技术、药物远程输送技术、智能检测控制技术和集中控制显示系统,完全做到了人机、人药分离隔断,比传统手工生产减少涉药工序作业人员、节约用地均在90%以上。

14.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8%,年均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6%以上,年均吸纳就业人口余万。全省建筑施工企业家,总量比上年增长28.6%。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绿色建筑达万平米,位列第七;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走在全国前列,BIM联盟成员总数达到98家;建筑业“走出去”成效明显,“一带一路”地区成为我省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主战场。我省装配式建筑产业是全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远大住工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建筑工业化体系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综合型规模企业,目前已成为全球建筑工业化的龙头企业和领跑者。三一快而居住宅工业有限公司研制的PC自动化生产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晟通集团是全国规模第一的铝模板生产企业。

15.邮*业快速发展。年,全省邮*行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93亿元,同比增长33.87%,较年增长%;邮*行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4亿元,同比增长24.82%。目前,全省邮*业从业人员达到8万多人。特别是被誉为中国经济“黑马”的快递,成为激发邮*行业活力的新引擎,民营快递的市场份额从不足10%上升至接近90%。全省快件年收件量从年的1.36亿件增长到年的5.92亿件,增长3.32倍,支撑和保障湖南互联网商品流通逾亿元。

16.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年,在全省启动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创建,共分两批确认公布30家省级示范集聚区。截至年11月,共集聚企业家,其中入驻企业过家的17个;容纳就业人数93.7万人,实现营业收入.7亿元、利润.5亿元、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与年比较,年均增长分别为8.7%、18.1%、19.9%、35.5%;建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个。形成了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为特色的长沙中电软件园、以检测检验为特色的岳麓科技检验检测园、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株洲云龙文化旅游集聚区等一批服务业特色示范园区,集聚和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17.“广告湘*”全国领先。构建“一核三园五基地”广告战略发展格局。年以来,投资18亿元建成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建成怀化、常德、岳阳三个省级广告产业园区和五个特色广告基地。截至年底,全省主营或兼营广告业务的上市公司达20家,中国一级广告企业15家。年全省广告经营额.29亿元,居全国第七,是年的2.47倍。

18.大力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年,为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我省出台了《湖南省人民*府关于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的意见》。—年省财*共筹措61.5亿元,支持湘潭县、永兴县、凤凰县等28个重点县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通过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的实施,突破了原有资金使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19.省际边界口子镇建设卓有成效。自年启动了省际边界县经济发展专项,累计下达专项资金3.1亿元支持34个县(市、区)69个口子镇建设。围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边贸市场和出省通道建设等,整体推进各类项目近个,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近50亿元,完成道路改扩建超过公里,自来水、污水等管网改扩建近公里,边贸市场及各类基地建设约50万平方米,茶叶、蔬菜等培育超过0亩,特色民居改造和保护超过0户。目前70%以上的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切实增强了边界地区综合实力。

20.产业园区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省拥有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个。其中,国家级园区20个,占14.2%。年技工贸总收入过亿元的产业园区达10个,比年增加7个;亿元及以上园区达26个,比年增加16个;亿元及以上园区达80个,比年增加37个。园区以占全省1.1%的土地面积,产出了4万亿元的技工贸总收入、亿元税收,集聚了3.9万个企业,直接解决万人就业。

21.创新创业园区“”工程成效明显。年,我省启动实施创新创业园区“”工程,即重点扶持个创新创业园区、新建0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引进家以上创新创业企业。截至年底,累计建成标准厂房万平方米,引进创新创业企业家,成为全省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产业转移的快速通道、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民营企业的发展高地。

22.高新园区加快提质升级。年,立足园区经济主战场,实施高新园区提质升级三年行动,郴州、常德先后获批国家高新区,怀化高新区即将获批。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总体跃升,长沙高新区排名由全国第16位上升至第13位,株洲、湘潭高新区排名均较年提升了5位。

23.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成效凸显。年以来,共在全省布局22家省级特色产业园,省财*投入资金1.7亿元,支持17个特色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围绕特色产业累计签约项目余个,合同订单超过亿元,引进特色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超过家,实现特色产业产值近亿元,极大促进了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对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完善区域产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24.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扎实有效。持续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专项行动,—年先后出台降成本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年度方案,累计提出69条含金量高、惠及面广的降本减负*策措施,降低企业成本超过亿元。如取消、停征或降标行*事业性收费及经营服务性收费项,每年减负约60亿元;出台了17项降低电价、气价的措施,累计降低企业用能成本94.8亿元;通过阶段性降低养老保险单位费率、实施费率过渡试点、封定缴费基数等多项措施,减少企业养老保险支出约40亿元。

25.省属监管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成效明显。十八大以来,省属监管国有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稳增长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省属监管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亿元、上缴税收亿元,分别是前五年的1.5倍、1.2倍。到年底,省属监管国有企业资产总额.55亿元,比年末增加.28亿元,增长.3%;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上交税金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

26.商标战略成效斐然。大力推进商标品牌战略,积极培育湖湘品牌,全省商标拥有量从年底的12.1万件增长到30万件,增长了2.5倍;驰名商标从年底的件增长到件,增长了1.5倍,稳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地理标志商标从年底的59件增长到件,增长了2倍,居全国第十;马德里国际商标从件到现在件,增长近3倍。

27.*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步推进。年,我省被列为财*部PPP模式推广运用试点省份。3年来,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高频宣传推广、积极引导各方投入,取得较好成效。截至目前,我省共推出4批个省级示范项目,其中已有85个项目进入执行阶段,总投资.33亿元;67个项目进入采购阶段,总投资.42亿元。39个部级示范项目中,已有22个项目进入执行阶段。宜章县、吉首市PPP推进工作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28.财**策推动调结构、稳增长。年底,我省出台《关于实施积极财**策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调结构稳增长的意见》,计划3年投入亿元,有针对性地实施民间资本投资关键民生领域PPP项目前期费用补助、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奖励、园区新增公共基础设施融资贴息等八条优惠*策,精准发力、靶向施策,着力解决民间投资和技改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各项*策正按计划兑现,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稳定增长。

29.银行业有效信贷投入持续加大。年以来,全省银行业存贷款增速连续5年领先全国平均水平。截至年末,全省银行业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4.67万亿元、3.19万亿元,分别较年末增长.9%、.5%。

30.地方金融产业不断壮大。我省首家地方金融控股平台、首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首家民营银行、首家消费金融公司相继开业;湘江新区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湘江基金小镇建设初具规模。截至年末,有52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入驻湘江基金小镇,管理资金规模亿元,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我省承担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金融改革试点、国家“两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国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试点等一批“国字号”金融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省农村综合金融改革试点取得新进展,*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基本建立,“一县两行”稳步推进。截至年末,全省开业农商行家、村镇银行56家。

31.普惠金融服务持续加强。截至年末,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0.2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贷款户数同比增加4.24万户、法人银行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连续3年实现涉农贷款“一个不低于”和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目标。“麻阳扶贫小额贷款模式”获国务院扶贫办肯定并在全国推介。

32.金融支付便民惠及千家万户。年,我省全面完成磁条卡向金融IC卡的迁移,累计改造ATM机2.8万台、POS机22.8万台,发行金融IC卡万张,发行金融社保卡万张。五年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TIPS)累计实现电子缴税金额1.3万亿,交易笔数万笔;大额支付系统交易金额万亿元,交易笔数万笔;小额支付系统交易金额6.9万亿元,交易笔数万笔。截至年底,全省共有助农取款服务点5万余个,农村地区人均持卡量突破3.2张,贫困地区人均持卡量2.7张,通过银行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近亿元,为农民节约取款成本近万元。

33.社会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五年来,全省累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3万亿元;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亿元,年均增长25.8%;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7万亿元和3.2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1%和15.3%;发放再贷款亿元、再贴现亿元;发行二级资本债亿元,小微、绿色专项金融债90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亿元;发放常备借贷便利(SLF)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亿元;建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9个,累计净流入41.2亿元;8家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企业归集资金38亿美元。

34.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年,我省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截至年底,全省共有投保机构家,交纳保费4.35亿元。监管机构的审慎监管、央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35.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跻身全国前十。—年,我省新增上市公司35家。截至年末,我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家,首次跻身全国前10位,居中部六省第2位。

36.赴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数居全国前列。年,我省新增4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家,居全国第13位;年度股权融资27.19亿元,同比增长51.65%。—年,湖南股交所新增挂牌企业6家;累计挂牌企业家,挂牌数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2位;累计实现股权、债权等融资.62亿元(含股权质押融资),居中部第1位。

37.农业保险持续快速发展。年,湖南农业保险签单保费31.41亿元,比年增长97.18%,保费规模位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三,为5.46万户次农户提供了.94亿元风险保障。水稻保险签单保费为10.4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签单保费分别为1.75亿元、7.58亿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三、第二。14个县市区开展大灾保险试点,提高了水稻保险保额。特色农产品保险服务领域逐步拓宽。

38.巨灾保险助力抗灾救灾。年,我省启动巨灾保险试点工作,试点领域包括居民人身死亡、农村住房倒塌和种养业巨灾三个部分。居民人身死亡巨灾保险惠及我省行*区划范围内所有常住人口和临时来我省出差、旅游、务工的流动人口,农房倒塌巨灾保险惠及10个市州26个县,种养业巨灾保险惠及10个市州34个县。巨灾保险保费由财*统筹安排,受益人员及农户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年6月我省暴雨洪灾爆发后,巨灾保险累计支付赔款1.12亿元。

二、创新开放

39.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标志性创新成果领跑世界,建成了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成功研发“海牛”深海钻机、全球首台煤矿斜井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等尖端产品。五年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94项,居全国前列。

40.创新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五年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其中,年新增3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增至9家,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获批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科技条件服务平台80个,省级研发服务平台总数增至个,年较年增长1.47倍。增选两院院士14名,总数增至79人。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由年的全国第15位上升至第1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年的52.3%提高到年的55.9%。

41.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动力强劲。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争取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湖南,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54项、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项,支撑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9%以上,5年平均高出GDP增速10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从年的15.0%提高到年的23%。

42.*民科技融合创新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依托省*府与国防科技大学的省校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作为国防科技大学成果在湘转化的唯一窗口,是全国*民科技融合创新的首创性举措。以该院为转化平台,激光陀螺、北斗卫星导航、碳纤维等一批高端*工成果实现在湘落地转化,占地亩的*民融合产业科技园启动建设。开展*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首批完成*用自主可控安全计算机和软件无线电项目相关知识产权转让工作,迈出我省以*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企业第一步。

43.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我省专利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居中部地区首位。、年专利申请量相继突破5万、6万件大关,年达到件,年可突破7万件。五年来,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年均增长17.92%和11.76%。至年底,国外专利(PCT)申请量件,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达件,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9件,长株潭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6件。年以来,全省获中国专利奖97项,其中金奖9项、优秀奖88项,金奖获奖数占全国的9%。每年推动项重点发明专利转化实施,五年来实现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亿元。五年来共安排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项。

4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推进。全省已建成4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44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举办了两届全国双创活动周湖南分会场活动,双创已成为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截至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家;—年,累计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2万户,年均增长17.6%。成功举办四届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多个企业和团队参赛,家多创投机构、多名投资人参与赛事评审,帮助参赛团队获得意向投资12.4亿元、银行意向授信2.8亿元,培训创新创业者1万多名。

45.在全国率先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从年开始,我省每年组织实施“工程”(由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的行业领*企业或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织3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由拥有省级技术创新平台的大中型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项重点新产品研发推进计划,由创新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组织对项重点专利发明进行产业化开发)。截至年底,“”工程累计完成研发投入超过80亿元,年均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亿元,涌现了中联重科“QAY0全地面起重机”、中车株洲电机“第二代新能源汽车轮边永磁驱动系统”等一大批技术创新标志性成果。

46.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奖励制度。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认定奖励制度,努力打破创新产品推广应用难的制约瓶颈,相关做法得到国家工信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近五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共认定并奖励个产品,申请专利项,产品总价值68亿元。近三年重点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示范奖励制度共对个重点新材料产品进行认定奖励,带动产品市场销售近百亿元。

47.开放平台规模居中西部前列。年以来,全省获批国家级新区1个、国家级经开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综合保税区4家,开放平台数量居中西部第1位。72小时过境免签、离境退税、保税航油、启运港退税等口岸功能不断叠加完善,汽车整车、肉类、粮食、药品等指定进口口岸相继获批。湘欧快线开通至中亚欧洲12条线路,物流服务实际覆盖27个欧亚国家,发运量和运营服务能力进入全国中欧班列前五位。截至年底,我省开通了至23个国家的85条国际航线,航空口岸进出境人数居中西部地区前列。长沙市—胡志明市定期国际全货机航线开通,实现我省国际全货机定期航线航班零的突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驻长沙总领事馆正式开馆,实现我省领馆零的突破。

48.对接“一带一路”步伐加快。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对外经贸合作拓展至92个国家和地区。五年来,全省经核准(备案)的境外投资企业达家,累计实际投资额60.8亿美元,规模居中部第一。实施了8起1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达65亿美元,年均增长20%。湖南—埃塞工业园成为地方省份建设境外园区典范,中国(湖南)—波兰工业合作园列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峰会成果。

49.自贸协定原产地证助力我省对接“一带一路”。首推零见面签证模式,引导企业用好原产地证,自贸协定原产地签证增幅5年来均位列全国前五,年、年增幅分别列全国第一、第二位。签证企业由年的家增至年的家;签证量年份,为年的7.18倍。—年,累计为我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品签发各类自贸协定优惠原产地证份、签证金额亿元人民币,为出口产品累计减免进口国关税24.56亿人民币。优惠原产地证有效帮助我省企业充分利用自贸协定优惠*策,助推工程机械、汽车及零件、服装鞋帽、茶叶等产品进入东盟、巴基斯坦、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秘鲁等市场。

50.对接世界五百强成效显著。全力招大引强,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五年来,全省新引进和新纳入统计的世界强企业有66家。截至年底,在湘投资的世界强企业达家,数量居中西部前列。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年均增长14%。微软、甲骨文公司、大众、淡马锡、克莱斯勒、时代华纳、惠普、舍弗勒等国际知名企业均在湘投资,促进了我省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软件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51.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提质增效创品牌。年,我省成功创建首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截至年底,全省已有国家级出口示范区21个,总数列全国第四,永州市成为长江以南第一个、全国第四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示范区出口涵盖了柑橘、茶叶、生猪、畜肉、蔬菜、食用菌、罐头等特色产品。全省食品农产品出口额由年的7.32亿美元增至年的13.14亿美元,其中示范区占出口总额的60%。5年来,示范区内新增企业88家,新增就业31.36万人,新增11个国际自有食品品牌和15个国内自有品牌,实现了出口产品“零退运”“零通报”。出口示范区在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农产品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出口优势。

52.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全省新的增长极。五年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承接平台不断完善,已建成省级以上园区37个,占全省园区的26%。开放型经济指标进位赶超,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加工贸易占全省比重近60%。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先后启动5批重大项目建设,项目累计个,总投资额.8亿元。截至年底,已开工项目个,已完工投产项目个,分别占项目总数的97.9%、56.5%。示范区已成为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转型升级的试验区和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的重要平台。

53.电子商务实现追赶式跨越发展。—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从5亿元增至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61.7%。“互联网+”数字经济总指数居全国第10位,“互联网+”产业分指数居全国第9位。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居中部省份之首。韶山市等33个县市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长沙、株洲、郴州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长沙市获批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株洲市获批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年有8家企业被商务部评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数量居中部第一。

三、深化改革

54.“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一是权力事项大幅削减。年以来国务院取消下放行*审批事项,我省全部衔接落实到位。省级取消行*审批事项项,下放93项,调整项,保留行*许可项,精简率超过60%;市级行*许可平均保留项,精简46%;县级行*许可平均保留项,精简26%。省本级保留行*权力项,精简38%,各市州本级保留行*权力0项左右,实现法定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省*府先后向长沙和其他13个市州下放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72项和47项,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项,赋予13个省直管县试点县(市)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项,编制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赋权目录项。各市州*府向所辖县市区和园区平均赋权60余项。二是办事环节极大优化。分三批清理规范省*府部门行*审批中介服务事项项,完成进度居全国前列。压缩报建环节,将建设项目开工前的审批简化为立项审批、初步设计、施工图联审、施工许可证审批四个环节,原有63项报建审批事项减少为40项。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缩减至项,前置事项仅保留33项。推进注册资本登记、经营场所登记、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改革,整合20个部门30个涉企证照实行“多证合一”。三是清理、减少各类资格证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办证多、办事难”问题和“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现象。持续为企业减费降负,年降低企业成本亿元,年预计超过亿元。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我省市场主体总数年末增加到.33万户、注册资本6.48万亿元,较年底分别增长51.08%、.79%。

55.“营改增”改革全面完成。我省“营改增”试点于年8月1日启动,年两次扩围,年5月1日全面推开,试点纳税人呈快速增长态势,从年试点初的1.9万户增长到年12月31日的47.94万户,98.43%试点纳税人税负下降或持平,累计为全省纳税人减负亿元。

56.商事制度改革助推大众创业。我省年1月1日起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市场主体年检验照改为年报公示,允许“一照多址”“一址多照”,年9月起全面推行“多证合一”改革,首批整合22个部门30项涉企事项。改革大幅降低了准入门槛,简化了登记流程,点燃了创业激情。四年来,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2万户,几乎相当于改革前全省市场主体总量。

57.积极开展“两型”改革试点探索。部署4批36个改革试点,引导基层运用标准、制度、经济、科技等进行试点探索。湘江新区探索综合性生态补偿试点,区域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被破坏驳岸全部实施了生态修复。株洲市探索“大环保”格局改革试点,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韶山市探索绿色GDP评价改革试点,生态资本日益丰富,森林覆盖率、饮用水源水质、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优化。永州市探索开展“双河长制”试点,共退养湘江沿岸规模畜禽养殖场95家,取缔非法采砂船艘,完成污水治理重点村治理个,境内省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全部为Ⅰ、Ⅱ类水,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水标准以上,国家考核的3个断面水质优良达标率和27个省级水功能区达标率都为%。

58.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我省自年3月开展浏阳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浏阳市出台了17项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策,完成了个村庄的规划修编工作,办理宅基地确权28.75万宗、确权率84.22%,收取宅基地有偿使用费万元,拆除“一户多宅”1.46万宗(含杂屋)、面积亩,新批准宅基地占用耕地比例同期下降32%。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0宗、.58亩,成交总价款3.32万元。近期,浏阳市承办鄂湘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现场会,浏阳经验成交流样本。

59.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及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有序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年完成了职责机构整合,年在全国率先实现“颁新停旧”,年推动不动产登记窗口向乡镇延伸,初步建成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实现了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截至年,全省共组建不动产登记中心个,设立不动产登记场所个。全省累计颁发不动产权证书.3万本,不动产登记证明.3万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自年在浏阳市、澧县、芷江县以及南山国家公园启动。年5月,4个试点县市同时发布自然资源首次登记通告,正式启动确权登记工作。目前,全省建立了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图,初步实现“以图管自然资源”,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等制度改革夯实了基础。

60.“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年,我省11个县市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至年底,8个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市累计发放贷款12.5亿元,支持个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3个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县市累计发放贷款39.2亿元,惠及农户2.8万户。8个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县市耕地流转面积.2万亩,耕地流转率38.5%,最高达到57.5%。带动非试点地区发放农地、农房抵押贷款1.6亿元和38.6亿元。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61.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印发实施6个专项改革方案,进展居各省市前列,得到国家高度肯定。输配电价改革方面,纳入国家第二批试点,核定降低输配电价1.02分/千瓦时。市场建设方面,年通过大用户直接交易的电力规模达78.52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近2亿元,年将达到亿—亿千瓦时。交易机构方面,成立了湖南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积极推动股份制改造。市场准入方面,全面放开电力用户、发电企业准入条件,10千伏以上的工商业用户和所有类型的公用电厂及符合条件的自备电厂均可参加电力市场。配售电改革方面,分两批次准入售电公司家(第一批家,第二批57家),首批次准入数量居全国第2位。争取国家批复我省11个增量配电试点,居全国第3位。燃煤自备电厂改革方面,出台了专项管理办法,开展了规范建设及运行督查。

62.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立了“一委一办一中心”的管理机制,撤销全部县级平台,建立了省、市两级平台体系,“五大类”交易活动基本实现进场交易。完善制度建设,大力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立法工作,出台一系列配套*策,清理招投标文件件。推进电子信息化建设,各类招投标电子系统已初步建设完成,实现“全省一网”。对综合评标专家库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全省统一管理和抽取专家,在线专家达9千余人,评标工作实现远程异地评标。

63.**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改革前全省各级**机关公车有各种车辆6余台,改革后除保留必要公务用车外,取消公车比例达52%,建立了新型公务用车制度,实现了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有序的改革目标。

64.行*执法改革不断深化。年以来,在长沙县等地推进相对集中行*处罚权改革,通过设立综合执法局等措施,集中部门执法权,解决了城市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多头执法、职责交叉、执法扰民等问题。在长沙市芙蓉区、湘潭市经开区管委会成立行*审批局,按照“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审批”的模式,推行阳光审批,实现审批资料精简30%、办理时限压减60%,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年以来,在衡阳市开展行*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试点,在全国首创6类执法行为的18个操作示例,公开执法信息1.5万条,配备执法记录仪台,审查重大执法决定1.45万件,开展各类专项行动次,实现行*执法公示无死角、行*执法全过程记录无空白、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无缺位,被国务院法制办高度认可。

四、农业农村

65.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全省粮食总产量年跨上亿斤台阶,在稳定总产量亿斤左右的同时,着力提升质量效益;生猪出栏稳定在0万头左右;果蔬茶等主要经济作物也保持稳定增长。从农民收入看,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年增加元,年均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年的2.87∶1下降到年的2.62∶1;预计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全省农业安全形势保持稳定,主要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8%以上,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年—年,我省连续5年10次启动稻谷最低价收购,创下了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的历史记录,共托市收购粮食.3万吨,直接带动农民增收50多亿元。

66.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作物占种植业产值比重由66%提高到年的70%,年占比预计将继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超过万亩。第三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预计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5万亿元,是年的3.8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原值之比由1∶1提高到2.3∶1;休闲农业年预计可实现经营收入亿元,是年的近4倍。

67.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有新转变: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加快发展,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率达到90%以上,标准化基地面积发展到4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个。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新改善: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比重达42.48%,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有新转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水稻、油菜、花生、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平均机械化水平接近48%,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68.大力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我省自年起开始以城市周边、交通沿线为重点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通过以“集中审查、责任明确、监督到位,全覆盖、高精度、多轮次”为特点的工作方式,圆满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全省全域永久基本农田中水田、水浇地增加到万亩,50亩以上集中连片耕地增加万亩,平均质量等别提高0.1等,实现了永久基本农田形态的全面优化,集中连片程度进一步提高,质量进一步提升。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共计万亩,净增加72万亩,保护率从36%提高到54%,净增加18%,与生态红线共同形成了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

69.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推进。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年在13个省直管县市开展试点,年扩大到20个县(市、区)。以县为平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步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宜章模式”“慈利模式”和“平江模式”。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年,编制并印发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制定并发布了湖南省地方建设标准,年成立了省水利与农田建设委员会,统筹协调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年,全省完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

70.积极构筑市场化流通体制下的粮食收储体系。年我省被确定为国家财*危仓老库改造重点支持省,争取国家财*支持3亿元,撬动地方和社会资金14亿多元,拉开全省粮食仓储设施维修改造大幕,恢复和新增有效仓容万吨,构建了全省“一市一中心,一县一骨干和若干一线收纳库”的新的粮食收储体系。年,财*部、国家粮食局又安排智能化升级改造资金2.57亿元,开启全省“智能粮食”工程建设进程,科学储粮、安全储粮水平明显提高。

71.粮油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据初步统计,年,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0亿元,较年增加亿元。全省粮食行业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家,分别较年增加3家、25家。湖南粮食集团、天下洞庭粮油集团、浩天米业集团、道道全油脂、克明面业等快速扩张,成为业界翘楚。继金健米业成为全国粮食第一股、克明面业成为全国面业第一股后,浏阳河集团、贵太太茶油、道道全油脂分别成为全国杂粮、茶油和菜籽油第一股。全省粮油类上市企业9家,较年增加6家。我省保持了全国茶油第一的地位,并创造了不产小麦但挂面产量占全国1/7的奇迹。

72.农产品冷链物流实现县市全覆盖。启动以来,共支持多个项目建设,带动社会总投资94亿余元,建成冷库容量余万吨,购置冷链运输车余台、监控与追溯系统设备余台/套、标准化及信息化设备余台/套,实现了冷链物流县市全覆盖。年农产品腐损率比年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年冷链物流项目的实施,相关企业年销售收入增加17.31亿元,实现净利润3亿多元,促进农民新增就业1.66万人,增加农民收入12.4亿元。

73.林业产业快速发展。5年来,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由亿元增至亿元,增长%。涌现了油茶、楠竹、花卉、家具、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一批百亿级产业。油茶产业持续领跑全国,油茶林种植面积由8.0万亩增至.4万亩,茶油产量由13.4万吨增至29.1万吨,茶油产值由.2亿元增至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探索了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建成省青羊湖国有林场等一批康养基地。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林产品品牌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8个、湖南省著名商标个、湖南名牌产品69个。

74.林业改革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全省集体林地确权率、发证率分别达到97.8%和95.3%,怀化市、浏阳市开展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浏阳市、洪江市启动林地“三权分置”试点。国有林场改革圆满完成,个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事业单位,重新核定事业编制77个,人员和工作经费全部纳入当地财*预算,林场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启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试点,规划总面积达.94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开展了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创新。

五、基础建设

75.“四张网”建设全面推进。年开始,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张网”建设,共包括重大工程个,总投资1.43万亿元,完成投资.6亿元,形成了加快项目建设的鲜明导向,有效助推基础设施投资。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6%左右,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投资增幅回升的中坚动力,并作为全国第二次大督查中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76.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基本形成。五年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公里,达公里,居全国第5位,全省仅4个县城未实现30分钟上高速。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公里,实现%县市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高速铁路通车里程新增公里,达到公里;沪昆高铁、石长铁路复线等项目建成通车,长株潭城际铁路全线贯通、首条地铁线和中低速磁浮线开通运营,常益长、黔张常、张吉怀、怀邵衡、蒙华铁路湖南段等铁路开工建设。新建成邵阳武冈和衡阳南岳民航机场,全省干支线机场达7个。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等建成投产,基本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湘江沅水澧水资水下游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岳阳港长沙港为主枢纽的内河水运体系。

77.“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明显。五年来,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4万公里,实现%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较国家要求提前5年。全省乡镇通客车率%,建制村通客车率97.3%,建设乡镇客运站个、农村招呼站个。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水平逐步提升,农村地区出行条件极大改善。

78.运输安全“隐患清零”成效明显。年,以排查和整治安全隐患为突破口,扎实开展“隐患清零”行动,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1.4%、61.8%,为近5年来安全形势最好的一年。相关工作得到交通运输部肯定,并在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上作经验推介。

79.全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广泛应用。电子不停车收费(ETC)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自年推广应用以来,截至年底,我省ETC发行客户数量总计约万户,有效用户约.7万,全国排名第12位。全省高速公路建设ETC车道条,所有收费站实现ETC车道全覆盖,省界及14个市州周边主要收费站均建成两进两出ETC车道,全部实现ETC全国联网。

80.新一轮“农网改造”加快推进。近五年累计投入农网改造资金亿元以上,全面取消县级代管体制,农村户均配变容量从0.91千伏安增加到1.09千伏安,农村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千瓦时,村级农网改造率从71.8%提高到98%,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价。

81.安全稳定的能源网架基本形成。我省成为全国仅有的2个煤电建设风险预警“绿色”省份之一,永州电厂复工建设,常德、攸县电厂先后投产。酒泉—湖南特高压建成投运,开工建设新粤浙、蒙华铁路等重大能源通道,改变了我省没有特高压和天然气国家干线的历史。近5年基本没有出现成规模的限电限气、倒塔断线情况,能源保障的可靠性、安全性大幅提升。

82.能源消费方式更加绿色清洁。年,全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量达77.82亿千瓦时,较年增长10倍以上,直接减少燃煤消耗万吨。大力推广“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年,累计完成电能替代项目余个,替代电量.8亿千瓦时,减少城市消耗直燃煤约万吨,减排大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6万吨、氮氧化物4万吨。加快跨区跨省电网建设,推动西北、华中地区清洁能源入湘,降低本地燃煤发电占比,用电高峰期外来清洁电力占比接近20%,较年提高10个百分点。

83.“气化湖南”加快推进。竣工投产10条、新开工8条省内支干线,建成管道长度公里,省内管道总里程达公里,新增气化区域16个县(市),全省9市33县(市)实现管道气化。

84.农村光网飞跃发展。年,我省启动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程,累计总投资超21亿元,项目涵盖12个市州83个县市区共个行*村。试点工程彻底改变了我省农村宽带落后状况,全省行*村光纤网络通达率由年初54.9%提高到目前的98.22%,年农村固定宽带用户新增.3万户,同比增长51.7%,增速是城区的3.3倍,新入网用户平均接入速率50M以上。百兆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网络电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及农村电商在农村地区得到飞速发展,有力促进脱贫攻坚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5.直播卫星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列入了省年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年,全省完成了户户通万套接收设备建设任务,完成率%,解决了我省农村地区万户家庭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88亿元。我省“户户通”工程建设是全国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启动以来,任务最重、完成时间最短、完成任务最好的省份之一。

86.农村广播实现“村村响”。截至年底,全省个县级“村村响”责任单位共建有个县级播控平台,个乡镇建有广播站,45个行*村建有广播室;共建高音喇叭只,音柱套。“村村响”广播建成后,已成为农村地区传播*和*府声音、服务群众日常生活、服务“三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为应急响应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发布平台。

87.因地制宜开展人防设施建设。结合人防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了一批集“地下商场、停车场、过街通道、应急避难”于一体的平战结合人防工程,总面积74万平方米、总投资69亿元。结合城市广场、公园等场所,建设了一批集疏散指挥、应急避难、宣传教育、市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人防疏散基地。衡阳市依托虎形山公园建设新型人防疏散基地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六、脱贫攻坚

88.全省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中央和省级财*五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亿元,年均增长40.3%;金融扶贫贷款余额达到.2亿元。五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年的13.43%下降至3.86%,“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整村脱贫。51个贫困县年人均地方财*收入较年增长47%。

89.“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获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自治州提出“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后,我省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走出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并按照“一瞄二选三突出(瞄准贫困对象,优选项目和企业,突出利益联结、金融参与、维权和风险防控机制)”的要求,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模式,实施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余个,直接帮助8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年每年20万人)。通过重点产业项目示范带动,各县市区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实施县级骨干产业项目0余个,帮助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同时引导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自主发展种养产业。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这些年,湖南在精准扶贫上做得是认真务实的,探索的产业扶贫‘四跟四走’路子要落实好”。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栏目多次予以大篇幅报道,中央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专题刊发《湖南积极探索精准扶贫可复制的经验》,国务院扶贫办也在我省举办全国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将我省“四跟四走”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推向全国。

90.97万余户农村贫困群众家庭实现危房改造。五年来,全省共争取国家农村危改资金73.12亿元,排全国第4位;到年,国家和省补助户均达到元。全省农村危改每年均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加固改造农村危房、渔民上岸等工作经验获住建部肯定,累计有97.01万户贫困家庭享受国家和省补助,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特别是年,集中支持12个贫困县脱贫攻坚,完成3.76万户改造。

91.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全面提升。五年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投资亿元,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61处,解决了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43%提高到76.6%,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年两年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年拟脱贫的12个贫困县市区都已圆满完成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目标任务,确保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都喝上安全干净水。

92.易地扶贫搬迁全面推进。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中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建设模式,强化质量保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已完成51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年搬迁16万人,年搬迁35万人。同时,以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为扶持对象,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突出示范带动,加大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就业扶持力度,基本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93.“”劳务协作模式全国推介。为探索建立贫困劳动力输出对接机制,推动精准扶贫,年4月,我省启动以湘西自治州为试点范围的粤湘劳务协作脱贫试点,并探索出“”劳务协作脱贫工作模式,即形成一套机制(组织领导、省内对接和督查考核机制),建立一个平台(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把握四个关键环节(识别、对接、稳岗和服务环节)。通过这种模式,我省贫困劳动力输出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自发输出向精准输出转变、从无序输出向有序输出转变、从体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目前全省贫困劳动力总数.5万人,有转移就业意愿的76.1万人,其中70.7万人已实现转移就业;今年以来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6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一年多时间里,“”劳务协作脱贫的模式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获得中央领导肯定。

94.大力实施以扶贫审计为重点的民生审计。近五年,共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资金、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40多项民生审计,查出了各类违纪违规、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建立健全了多项等管理制度,有力维护了民生民利。特别是在扶贫专项审计中,建立了定期轮审制度,对全省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两年轮审一次,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策措施的有效落实。

95.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策支持扶贫。通过出台《关于用好用活用足增减挂钩*策对易地扶贫搬迁实行特殊土地*策支持的意见》等一系列*策,允许贫困地区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使用,为扶贫攻坚提供资金支持。截至年底,全省共组织开展39个贫困县市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已评审批复32个,批复总规模亩。其中已有13个县市区达成节余指标流转协议,共计流转节余指标亩,产生收益共33.37亿元。

96.金融服务站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年,我省启动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建设工作。推动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和农村电商服务站融合共建,为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支付结算及农村电商等综合服务。全省共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家,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近四成实现“三站”融合。创建扶贫再贷款示范点个,基础金融服务覆盖74万户、万贫困人口。累计投放扶贫贷款亿元,对贫困地区发放扶贫再贷款亿元,撬动涉农信贷投放近0亿元,利率较同类贷款低约4个百分点。

97.扶贫小额信贷“湖南模式”在全国推广。为切实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年,创新推出以“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为核心内容的扶贫小额信贷,逐渐形成以扶贫小额信贷为主体、以“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为核心的金融产业扶贫新模式。按照“扩面、提质、增量、高效、安全”十字方针,先后分四批在14个市州个有贫困人口的县市区全面推进。截至年底,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亿元,建立风险补偿金18.9亿元,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共带动46万贫困农户万余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扶贫小额信贷推出以来,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98.扶贫特惠保开启保险扶贫新模式。为有效化解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风险和提升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安全保障,由省扶贫办牵头,联合湖南保监局共同推出了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的“扶贫特惠保”,这是我省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心打造的一款“精准+特惠”的“一揽子”保险产品,其中包括贫困家庭综合保障保险、借款人意外保险、精准扶贫特色农业保险等三个子险。截至年11月底,共有个县市区(含管理区)启动“扶贫特惠保”;有.9万多户.85余万贫困人口投保贫困家庭综合保障保险,投保覆盖面达99.8%,共为名贫困人口理赔万元;有10万多户20余万贫困人口投保借款人意外保险;有33个县市区的26种农产品投保精准扶贫特色农业保险,共为35名贫困人口理赔.85万元。

99.科技精准扶贫深入开展。深入实施湘西科技开发、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中药材全产业链等专项,形成了“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5年累计在全省贫困地区实施科技项目0多项,选派1.3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深入扶贫一线,组建各类产业专家团30多个,引进推广新技术3项、新品种个,培训农民万人次,有效激活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建设的湘西馆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得到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探索建立“互联网+社会扶贫”湖南模式。我省是“中国社会扶贫网”全国6个试点省份之一。自年2月上线工作正式开展以来,切实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的相互合作,充分利用“万企帮万村”、助学助残、爱心捐赠等扶贫项目和公益慈善活动,做好资源整合文章,高标准打造平台,形成了“省市统筹指导、县审核发布、乡镇汇总核实、村采集上报”的四级运行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各项指标数据位居全国前列。截至年底,全省在平台注册的爱心人士.55万人、贫困户.46万户、管理员5.79万人;发起贫困户需求.11万条,对接成功90.61万条,对接成功率64.2%;爱心捐赠数量.24万条,对接成功.47万条,对接成功率69.86%。

.电商扶贫成功助推脱贫攻坚。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通过电子商务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户通过电子商务脱贫致富的步伐,我省通过“互联网+”电商模式,支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智慧旅游”“大众创业”、金融支撑服务、发展贫困地区物流快递等活动,积极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和农村电商体系,让贫困地区各类经营和服务主体充分参与到种养、收购、包装、存储、运输、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年,全省25个贫困县被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占全省示范县总数的75.6%。49个贫困县和武陵源区、洪江区建成66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全省建设了0个贫困村电商扶贫服务站。年,49个贫困县和武陵源区、洪江区电商交易额预计达亿元以上。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商扶贫特产专区”,率先开发了基于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年政府工作集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