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都梁古城”武冈市,历史人文璀璨,实干精神生生不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武冈人脚踏实地,从筑牢民生根基、拓展增收渠道、引入社会力量步步推进,勠力同心实现高质量脱贫。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武冈市是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年以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年实现脱贫摘帽,户名贫困群众全部稳定脱贫。先后荣获、和年度全省脱贫攻坚考核先进县(市),健康扶贫、脱贫验收“一述职两评议”等“武冈经验”得到中央和省有关部门肯定、推广。
聚焦资金和力量,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武冈坚持市财*按全年财*收入增量的15%左右增列扶贫预算,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3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动员46名县市级领导联乡镇包线、名科级干部包村、名*员干部全覆盖结对包户,39个商会和家企业参与帮扶,形成全社会合力攻坚的生动局面。
聚焦产业和就业,实现“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全市建成光伏发电站25个、温氏养鸡扶贫产业园14个,实施“一村一扶贫龙头一帮扶群体”“一村一产业扶持基金一致富奔小康产业”项目个,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人、扶贫车间家,带动全市超90%的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聚焦教育和医疗,实现贫困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全面完成城乡所薄弱学校改造,累计资助困难学生43.06万人次;创新全域三级联动乡村医疗体系,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被中宣部评为群众突出获得感全国12个改革先进典型之一。
聚焦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户通过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喜搬新居;在全省第一批试点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自来水普及率达85.7%,新建、提质农村公路公里。饮水安全、通村水泥路、网络信号、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和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脱贫攻坚普查群众满意度达99.9%。
迈上新征程,武冈坚决扛牢湖南首个授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调研基地县(市)的责任,全面提升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向*和人民交出乡村振兴满意答卷。
云山脚下,田野里春耕忙碌;古城深处,卤味坊美食飘香;遍布城乡的扶贫车间,机声隆隆……4月初,“都梁古城”武冈处处生机勃发。
武冈市属于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年以来,该市全面落实扶贫*策,稳步推进脱贫工作,在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创造了诸多“武冈经验”。年,武冈市脱贫摘帽,户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年12.7%降至零。
民生优先,筑牢脱贫根基
楼宇整齐,街道洁净。小区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供居民就业的扶贫车间……4月15日,记者走进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感受搬迁户安居乐业的喜悦。
“从村里搬到镇上,以前没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在小区扶贫车间工作的邓梅菊开心地说。
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邓梅菊原是湾头桥镇先锋社区人,今年68岁,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下地耕种,日子过得很艰难。年,他们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策,搬到镇上集中安置区新楼里。邓梅菊就在楼下的电子扶贫车间上班,一月能赚多元。
年以来,武冈市采用统规统建模式,在乡镇集镇所在地和城区建了1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户人。并在搬迁点实施产业、企业带动、公益岗位等“十大帮扶”措施,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走进邓元泰镇木瓜桥村,一幢幢红瓦白墙、崭新气派的房屋映入眼帘。“以前在外打工,家里的房子成了危房,只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受苦。”该村脱贫户夏建国指着改造后的新房,感慨不已。年,他带着孩子回老家,住房成为最大难题。幸好享受到危房改造*策福利,一家人这才住上新房。村里还新建卫生室,提质改造村小学,住房、看病、就学等问题迎刃而解。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武冈市以破解住房、看病、读书为突破口,通过实施“新危改”“新医改”“新薄改”,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采取兜底确定对象、整合财*资金、动员社会力量等方式,解决危房改造中缺资金、缺劳力等问题,让全市户贫困户实现住有所居。创新“健康按揭”方式,向国开行贷款1.05亿元,一次性建成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行*村卫生室全覆盖。启动新一轮薄弱学校改造,全市所农村中小学校全部改造完成。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农村学生在家门口读书。
“接通了自来水,喝水再也不用肩挑手提了。”双牌镇白竹村村民刘时德说,白竹村属喀斯特地形,过去村民只能依赖打井用水,每到旱季缺水严重。年以来,武冈强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该村户人家全部接通自来水。
武冈高位推进覆盖全市18个乡镇(街道)个村(社区)的安全人饮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达85.7%,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问题,70万农村群众受益。
武冈新建、提质农村公路公里,通村水泥路、网络信号、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等实现全覆盖。
龙溪镇明德小学
产业带动,拓宽增收渠道
“学会养鸡技能,我靠给养鸡大户打工,实现稳定增收。”稠树塘镇大山村温氏养鸡产业园,脱贫村民马晓叶说。
年,大山村引进温氏养鸡项目,马晓叶积极参加镇农业中心举办的养鸡技能培训,学会养殖技术后,在温氏养鸡场打工,一年增收4万余元。
温氏养鸡是武冈引进的重点扶贫产业项目,该项目在武冈建成温氏养鸡扶贫产业园14个、高效养殖小区68个、标准化鸡舍栋,直接、间接带动户名贫困群众年增收万元以上。
近年来,武冈引进陈氏金福元、家家康等20家龙头企业,在53个贫困村发展产业,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邓元泰镇渡头桥村蔬菜种植合作社大棚
武冈在个村建立扶贫车间个,实现贫困村扶贫车间全覆盖。提供就业岗位个,带动就业者人均年增收1.8万元。
今年36岁的蔡元枚是司马冲镇江姐村人,初中毕业到深圳打拼,年返乡创业,创办武冈市联润电子有限公司。年以来,她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为新阵地,建立10个扶贫车间,解决贫困群众就业余人。
武冈是“中国卤菜之都”。近年来,武冈积极发挥本土特色产业带动优势,每年安排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目前,全市规模豆腐加工作坊、卤豆腐作坊多家,解决3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
食品加工产业带动了特色种养业、电商、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武冈借势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建成多个产业基地,推动中药材、油茶、*金葛、脐橙等产业发展。
周作枚是武冈培育的致富带头人之一。她原是一名药材收购商,年响应武冈“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号召,回到老家文坪镇成立药材种植合作社,带动该镇及周边8个乡镇户人发展中药材产业。其中,脱贫户户人,每户年均增收1.5万元。
如今,武冈“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产业发展让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增收。
辕门口街道资南村卫生室
社会参与,凝聚脱贫合力
“产品都能卖出去,我有信心发展产业。”每个月,湾头桥镇六家铺村脱贫村民伍先干都会到该镇“善星小集”去领钱。去年,他在“善星小集”寄卖的农副产品全部售出,增收余元。
“善星小集”是武冈市以各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为依托,在各乡镇搭建的产销平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借助该平台,武冈积极推动“爱心购”活动,每个驻村帮扶单位、乡镇各部门单位及结对帮扶干部都是爱心会员,通过定期开展爱心采购和爱心捐赠等活动,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目前,全市“善星小集”已帮助销售农产品0余万元,收集、实现“微心愿”余个,提供志愿服务项目1余项,接受社会爱心捐赠余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68万户人。
全市“善星小集”惠及困难群众2.68万户人
凝聚社会力量合力攻坚,是武冈脱贫攻坚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该市全面实施“十个异地乡友组织、百家优秀企业、千名领导干部、万名*员干部”合力扶贫工程,发动39个商会、家企业,帮扶个村户人脱贫。
年,在外经商的成谊响应武冈创办“一乡一商会”号召,回乡牵头成立文坪镇商会,吸纳会员企业家。商会成立以来,号召企业回乡发展产业,解决当地余人就业。积极参与社会扶贫公益活动,2年来捐助资金和物资30余万元。
社会各界勠力同心参与脱贫攻坚,助力武冈实现高质量脱贫。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元,增长到元,增长率达93.11%。
退役*人扶贫立新功
“最近过得怎样?嫂子身体还好吗?”近日,医院驻邓元泰镇踏岭村第一书记朱跃权来到村民王龙平家,看望这对老夫妻。
年,王龙平和妻子因年老体弱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以来,朱跃权经常带医生为王龙平夫妻免费体检,帮助他家申请重点产业帮扶项目,增加收入。现在,老两口生活越来越好。
朱跃权是一名退役*人,转业到医院工作。年2月以来,他转战脱贫攻坚一线,先后担任迎春亭街道*沙冲村、头堂乡老屋村、邓元泰镇凤溪村和踏岭村4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坚守扶贫一线6年。年,获评全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
“能做一名扶贫兵,我一辈子也不后悔!”朱跃权说。在扶贫战线上,他总以*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年,朱跃权刚结束*沙冲村驻村帮扶工作,又被组织选派到老屋村担任第一书记。“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他立即赴村任职。由于工作表现突出、经验丰富,他又于年、年间,分别被派往凤溪村、踏岭村担任第一书记。
武冈市湾头桥镇的扶贫车间
踏岭村包村干部邓水明介绍,扶贫6年,朱跃权每月至少驻村22天、住宿15晚,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踏岭村12岁的李浩与奶奶相依为命。为帮助孩子完成学业,朱跃权发动爱心人士捐款,为他申请事实孤儿补助,帮助这个困难家庭渡过难关。
年至年,朱跃权每年筹资20多万元,帮助踏岭村完善基础设施,解决民生问题。医院工作优势,探索“*建+医疗扶贫”模式,每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义诊,为村民检查身体、免费发放常用药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都说扶贫苦、扶贫累,在我看来,只要老百姓能脱贫致富,再苦再累都值得!”朱跃权说。
小鱼塘实现致富梦
“火小一点,把鱼的位置调整一下,尽量让烟均匀地熏到整条鱼上。”4月15日,武冈市泻油村腊鱼加工坊,林少松拄着拐杖,细心指导工人熏制腊鱼。
林少松今年38岁,是武冈市湾头桥镇远近闻名的养鱼大户,承包了亩鱼塘,年产鱼5至6吨。他还有一个家庭作坊式腊鱼加工厂,解决12名农村留守老人就业,其中5人是脱贫户。
年,林少松意外摔伤导致肢体二级残疾。为了给他治伤,父母花光积蓄欠了债。伤愈后,他身残志坚,四处打听赚钱办法,尝试过养猪、养鱼,却屡战屡败,再次负债10余万元。
“命运不是不眷顾我,它一定是在考验我。”林少松说,即使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想过放弃。
在村支两委协调下,镇畜牧站派遣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林少松的养鱼技术越来越成熟。同时,村干部帮助他申请小额金融贷款。年,他养的鱼丰产。为让丰产的鱼不折价,他积极向其他养鱼户取经,学习腊鱼加工技术,建了腊鱼作坊,聘请几名留守老人帮他熏制纯手工腊鱼。
纯手工、原生态,他制作的农家腊鱼广受市场欢迎。年,他第一次实现年销售额20余万元,纯利润6万余元。通过“养殖+制作”,林少松的产业蒸蒸日上。“年,我娶了媳妇,去年又生了孩子,家庭、事业双丰收。”看着庭院里蹒跚学步的孩子,林少松笑得灿烂。
如今,林少松不仅实现致富梦,还带动村里12户村民户均月增收余元。
撰稿:肖晓锋马力来源:湖南日报主管:中共武冈市委宣传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