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牌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永州有座汉皇殿,传为建文帝流亡朝廷
TUhjnbcbe - 2021/5/23 20:02:00
白癜风的专科专家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传说故事

在永州宁远县北部与双牌县阳明山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凄美的传说。这些传说与当地至今还在使用的地名也互相吻合。

明朝初年的某年六月初五正午时分,“汉皇”及其家属在数百禁卫*的护卫下,从永州零陵往宁远方向逃窜(当时永州府府治就设在零陵,且与宁远交界)。追杀他的是他的叔叔派出的接管永州府的小股部队。时任永州府王总兵叫王友庆,随即被解除总兵职务。

护卫“汉皇”的部队在打仗岭与小股追兵相遇,奋勇抗击,击退追兵。汉皇则被护卫到天子山。这一天,天气晴朗,汉皇岭顶上极目四望,他能看到自己的护卫队与追兵的战头,后来,此山便被叫做观战岭。击溃追兵后,汉皇的母亲问道:“今天是几月几日了?”护卫队及傍边的瑶民回答道:“今天六月初五,明天是瑶族人的半年节!”汉皇的母亲说道:“那我们就不走了。在这里过了半年,就隐居这里算了。”汉皇很孝顺,便确定在观战岭后安营扎寨,建起了行宫,后人称此营为“汉皇殿”。

宁远北部与又牌县地图截屏

80年代《宁远县地名录》对汉皇殿的记录

80年代《双牌县地名录》对汉皇殿的记录

80年代《双牌县地名录》对观战坳的记录

80年代《双牌县地名录》对天子山的记录

光绪版《阳明山志》对明朝公主的记录

虽然,有传说这是汉朝皇帝,但从光绪版《阳明山志》的记录可以看出,汉皇实为明朝流亡皇帝,“汉皇”应为瑶民对“汉人皇帝”的简称。而汉皇殿则成为明朝流亡皇帝的行宫。虽然,现未找到这个殿址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但是,这个遗址必然是存在的。光绪版《宁远县志》曾收录杨世珪的关于汉皇殿的诗——《重游阳明山寺遥望汉王殿故址》(摘自光绪元年()《宁远县志》卷第四·二十。)作者:杨世珪。其文曰:“前番来早此来迟,又是枫影菊蕊时。深树晚烟明代寺,荒云①残石汉王祠。千年衣钵②无传业,百里山河有去思③。我是部民惆怅甚,半因怀古半寻诗。从诗文看,汉皇殿的”汉皇“终其一生,也是一个退位皇帝。

注释:①荒云:指仙人掌。这里原指荆刺丛生。②衣钵:衣:袈裟;钵:钵盂,古代和尚用的食器,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③去思,典故名,典出《汉书》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列传·何武》。"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后遂以"去思"指地方士民对离职官吏的怀念。

谱牒记录

湖南省宁远县有个千年古村叫下灌,这个村从唐代便开始编修家谱,我在他们的家谱中,找到了数篇与建文皇帝相关的文章,其中最早的出自李闻举写的《闻举公序传》。

下灌族谱中的《序举公序传》

其文写道:“我伯祖闻举公……生于元明改革之际,长洪武定鼎之日,处兵戈离乱之世,而抱亨屯出险之才,盖一时之伟人也。上(此处‘上’指明太祖朱元璋)见我祖锦绣中藏英华,外著如光风霁月,特赐乡举仕进。建文四年,职兼膳夫(注:膳夫为官名,食官之长,掌王之食膳))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适因重修谱牒,爰照旧记,述其颠末……”文章标注作者为李含粹。

《闻举公序传》的作者李含粹:“光协公,庠讳含粹……清康熙四十六年(年)生,乾隆四十七年(年)卒”。“序传”在末尾处写道:“因重修谱牒,爰照旧记”。原来,李含粹并非撰写“序传”的第一人,他只是依照旧谱记录罢了。李含粹是第三届《李氏族谱》的副修,与主修李光迟同为李闻举三弟李闻行之九世孙,“序传”所依照的“旧记”,源自编撰于明弘治十年(年)的第二届《李氏族谱》。而第二届族谱的主修叫李普智,是李闻举二弟李闻*的第三孙。根据“我伯祖闻举公”一称,可以推定原始作者应为李闻举的侄孙,所以首位作者应为李闻举侄孙李普智,文章入载族谱时间应为年。

李普智在灌溪《李氏族谱》中有是传记的,其主要内容如下:李普智,号鲁齐,唐状元李郃的二十七世孙。生于正统元年()丙辰七月二十七日,殁于正德六年()辛未九月二十日,寿七十六(比李闻举小59岁)。23岁时与从叔一同考中举人,曾任湖州通判、苏州知府等职。传记中明确说明:“崇先公(李闻举曾祖)以下至今五世家先生条列其齿录,传其可传者,所以慰先灵。”也就是说,元末明初时期五代人的传记,李普智是审查过的,而文章明确《闻举公序传》系李普智所撰写。

从标题“闻举公序传”可以看出,此“序传”的诞生,是当时整理李闻举一生文献资料编辑成书时,由李普智撰写的一篇序言,后被家谱引用。也就是说,《闻举公序传》的内容,来自李闻举本人留下的文献资料,其内容是真实可信的。

这篇文章总结李闻举最大的成就便是:“处兵戈离乱之世,而抱亨屯出险之才,盖一时之伟人也。”文章的意思是:在朱棣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战乱时期,即“靖难之役“期间,李闻举充分展现他帮助建文帝解救困厄、让其脱离险境才华,他也因为这件事,成了一位靖难伟人。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李闻举救出建文帝的历史事实,这是其他任何史籍中所未曾见到过的。

李闻举救出建文帝后,又做了什么呢?《闻举公序传》接着做了补充:“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明白:靖难之役后,李闻举又兼任了建文帝的掌管伙食的长官,穿着官袍,捧着朝笏,在建文帝身边又工作了好几年。从建文四年起算后再“立朝数年”这明显是永乐时期了,说明李闻举不仅救出了建文帝,还随他一起出亡,管理建文帝的伙食,成为不离建文帝左右的随亡大臣。

这篇《闻举公序传》最早成书于永乐八年(),由李闻举亲书。其记录与汉后殿的传说完全吻合。

碑刻记录在今新田县龙池寺,有一块清代碑,碑名叫《万明灯》,其文写道:”碑文载:“自佛祖之光於邑,国也由是京畿。各靖难於京,以崇九我佛祖焉。师等命寺龙池,难曰应门,文岂非先师乎……”这篇文章言简意赅,说自从佛祖来到我们县,宁远县就成了国家的京城。流亡皇帝的京城,不就是行宫吗?这与传说和谱录也是十分吻合的。这份资料难能可贵之处就是表明了这位流亡皇帝的僧名叫”应文“!

《万明灯》碑

碑文的后半部还写道:“长明之灯影煌王廷,澹万马之师靖难祖师。”这也说明建文皇帝是湖南永州停止复辟,把千*万马化为老百姓。

“靖难之役”一般都表述为四年,真的是四年吗?李闻举说在建文四年后,他又随建文帝“垂绅搢笏,立朝数年“。刚写到这里,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州有座汉皇殿,传为建文帝流亡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