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作者:旺角*局长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香港、澳门出台的规划汗牛充栋,但是涵盖三地发展的顶层设计,这还是第一次。
01
“拆墙”
今天,引领世界格局变动的无非是两股力量,科技和金融。
中国有一个排名全球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单个城市的金融调配实力,足以跟纽约、伦敦相抗衡。
但是在平方公里的疆域上,却没有一个足以睥睨众生的国际科创中心。包括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张江,其实都无法与美国硅谷相媲美。
制造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因此,在这份千年大计的规划纲要里,中央给与粤港澳大湾区最首要的定位,就是“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这里有着十分活跃的民营经济,有着高度完备的产业链条,有着品种繁多的金融工具。中美 中遭遇美国人围剿的高科技公司华为、中兴,也都在这里。
但是,这个囊括万人口的大湾区,涉及到两种制度、三种关税区、三种货币区……有很多无形的墙,在阻碍着全要素的流动。这里边既有地方保护主义的色彩,也有顶层设计方面的龃龉。
举个例子。香港有四所大学全球名之内,有几个科学家甚至有机会拿到诺贝尔奖,有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超过广东省。香港创新实力很雄厚,而珠三角九市的生产能力又很强大,按理说,这是绝佳的搭配,是上天的恩赐。但是两者之间很难无缝接轨,转化成具体的成果。
香港媒体就报道,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有园区,其科研设备进入园区,首先就要征收一道关税,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顶尖的科研设备动辄以千万计,过关被薅一次羊毛,可不得了啊!
去年我在参加第12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时,还听到香港前财*司司长抱怨说:
“香港在很多方面是世界领先的,比如说医学上,脑神经、心脏、肝脏移植这些高端技术。但香港缺临床的病人,因为很多的病香港根本就没有病人。国内有很大的市场,怎么样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两地的医学研究交流方面,衔接受阻。或许你都不知道,两地科研合作项目中,一份小小的血液生物样品,都需要经历万千光卡才能跨境运输吧。
所以,这两天重磅出台的规划纲要中,有很长的篇幅就是在讲两个字,“拆墙”。
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统筹研究外国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便利通行*策和优化管理措施(人员流动自由化)
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资金流动自由化)
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货物流动自由化)
推动内地对港澳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港澳资本或许将逐渐被视为内资)
……
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称霸宇宙,其实就是建立在美国是一个高度自由化的国家。要素流动的门槛极低,是孵化科技的条件。
现在,中央卷起袖子“拆墙”,让市场起到基础配置的作用,将会迸发出更大的协同效能。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追赶旧金山湾区的第一步,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千年大计的起始点。
02
一国两制的新阶段
这份规划的历史性意义在于,它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开启了“一国两制”的全新阶段。
上一个阶段的关键词,是“内地融入港澳”。
通过承接香港的制造业,珠三角九市跟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关系;人民币借助香港通道走向国际化;内地企业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在这个过程当中,收益最多的当属内地。广东彻底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国的南大门上,也崛起了深、广两座一线城市,莞、佛两个全球制造业基地。
想当初,港澳回归的时候,邓大人曾说过,保持原有制度五十年不变。一眨眼,20年过去了。珠三角的两岸,已经沧海桑田,风水轮流转。
今天的香港,被质疑为“环深城市”。澳门遇到产业瓶颈,内地一个反腐就打趴下去了。
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高层亲自谋划,开启了第二个阶段——“港澳融入内地”。
首要第一步,就是为港澳居民提供更为广阔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扩宽港澳居民在内地9市就业创业空间(港澳人士在内地就业,不用再办理许可了,经过有关部门点头了)
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一把手需要*员身份,作为副手还是大为可期的)
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香港澳门同胞也可以在内地当官了)
研究扩大澳门单牌机动车在内地行驶范围;研究制定香港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策措施(拿双牌车需要满足特定条件,世面上并不多,放开单牌机动车的行驶禁令,将方便港澳居民畅通无阻地进入内地)
鼓励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
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拓展“一试三证”范围(港澳人只要考一次,就能同时获得本土、内地、国际认证,方便港澳人员跨境便利执业)
……
这份长达2.5万字的规划纲要,虽然没有明确提及“北上定居”,但字里行间的意思,已经跃然纸上了。这是很多人没有注意的地方。
历史上,香港错过了好几次转型的机遇,沦为一座房地产之城。董建华提出“八万五计划”无疾而终,刘德华呼吁香港填海造地遭到大围攻。香港的未来被房地产绑架,成为中国第一个阶层固化的城市。由于向上流动空间萎缩,年轻一代戾气满满,躁动不安。而澳门则地域狭小,养老问题、就业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让珠三角成为港澳真正意义上的后花园,中央可谓诚意满满。以澳门为例,规划纲要提出——
支持珠海和澳门在横琴合作建设集养老、居住、教育、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民生项目,探索澳门医疗体系及社会保险直接适用并延伸覆盖至该项目。
这几乎相当于在珠海再造一个“澳门”。这片内地管辖的土地,直接移植了澳门的福利体系。那些跨境养老、行动不便的澳门老人家,不用返澳就能享受澳门免费医疗,免去了舟车劳顿之累,待在横琴,就能实现看病复诊。而且这里还是一条龙服务,居住、上学都包了,俨然一个小而全的生活社区。
为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都是为了“人心上的联通”,对于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有着莫大的帮助。
人民日报今天的评论文章就很有意思: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
细细咀嚼,这句话大有内涵。
03
湾区人的“特权”
放全国来讲,粤港澳大湾区都算是非常独特的城市群。
从体系上,这里更类似“欧盟”,有多极化的特征,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广州是商贸中心,澳门是旅游休闲中心,佛山、东莞是世界工厂……
很多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讨论,集中在到底谁才是龙头。因为大家担心缺少一个核心引擎,不足以带领整个湾区。尤其是美国将中国视为新冷战对手的情况下,缺乏龙头似乎就是很要命的事情。
其实,这恰恰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机会。从长远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拆墙、融合的过程中,会慢慢模糊“边界”。
当所有人的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定位都是“湾区人”,而不再是去刻意区分我是香港人,他是深圳人,你是澳门人的时候,湾区的“一体化”就算是真的成功了。
为此,“湾区人”应该要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权。这样才能在珠三角的出海口上,形成你中有我,不分彼此的氛围,合成一个拳头出力。
第一,这里应该设立一个互联网特区。信息的自由流通,是湾区经济的标配。今年广东两会上,民盟广东省委会向大会提交的提案建议,探索在大湾区建立统一的互联网特区,建设与港澳直连互通的互联网环境。
这一点,有些像冲刺国际旅游岛的海南。海口、三亚正准备学习泰国曼谷,打造一个外国游客聚集区,在集聚区内,外国人可正常使用Facebook、Twitter、YouTube。
粤港澳大湾区要发力的,可是成为世界级的湾区,自然不能只“便宜”了外国人。这也是现代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应有的基础服务了吧。
第二,湾区人率先成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21世纪经济报道说,香港正与内地探讨在大湾区内先行先试跨境“理财通”的计划,以满足区内居民快速增长的跨境理财服务需求。
换句话说,生活在大湾区的内地居民,可以通过更广泛的渠道投资海外股票、债券、纸*金等,完成投资后只能换回人民币现金,境内资金只在境内提取。
这还只是第一步。长期来看,允许湾区人投资海外金融资产应该空间更大一些,限制更少一些。这样,既能让这里的居民分享海外经济体的增长红利,也能为全国性资本账户开放打开一个突破口。
整体而言,纲要只是一份纲要,里边有一些详细的操作指南,也有很多模糊化的顶层设计,需要广东、香港和澳门进一步的探索开拓。
这里,会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博弈,地方-地方的博弈,中央-地方的博弈,哪一层都不轻松。最关键的棋子,可能要算是广东了。
这一片改革开放的热土,能不能继续发扬40年前不怕死、闯地雷阵的精神,直接决定了中国是否能拥有一个世界性的湾区。
附文
湾区时代已来!谁将成为中国湾区第一城?任何一个世界级湾区,都少不了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来源: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君原标题:《中央定调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谁是中国湾区第一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终于来了。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这标志着“珠三角城市群”正式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大湾区并驾齐驱的世界级城市群,已经呼之欲出。
粤港澳大湾区,以仅占全国0.6%的土地面积,以及4.9%的常住人口比例,创造了接近全国13%的经济总量。
湾区内,云集了广深港三大国际性大都市,拥有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等一系列世界级港口,同时还拥有珠江西岸和珠江东岸两大世界级制造基地。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城镇化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
珠三角从城市群晋级为大湾区,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大湾区11大城市中,广深港澳谁为中心城市?深港、广佛、珠澳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未来的大湾区,辐射范围又有多大?
01
“珠三角地区”晋级“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出台,标志着珠三角地区正式晋级为大湾区。
湾区与地区有着显著不同,大湾区与城市群更有明显差异。
一方面,湾区代表海洋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世界上60%的经济总量产生于沿海城市群。湾区虽然脱胎于城市群,但城市群却未必拥有湾区作为海洋经济的开放特征。湾区同样拥有门户城市,但城市群却未必有湾区作为国家对外门户的高度定位。
在辐射范围上,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这就意味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辐射到粤东西北、福建、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泛珠三角省域,成为南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引擎。同时,粤港澳也将打造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头堡。
显然,如此庞大的经济腹地,如此广阔的经济辐射带,只有大湾区,才能承担如此高的功能定位。
另一方面,与城市群的单一功能相比,湾区一般都拥有“湾区群”+“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四重效应。
无论是科技创新实力,还是城市融合力度,抑或集海陆空为一体的城市群架构,还是面向东南亚乃至国际的强大辐射力,湾区都非一般城市群所能比拟。
就港口群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珠海港等一系列世界级港口,其中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吞吐量均位居全国前十。同时,大湾区还囊括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等三大国际级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样全部位居全国前十。
在产业群而言,大湾区已经形成强大的金融业、互联网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5G和移动互联网等高新产业的探索上,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至于城市群,在大湾区内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都市圈已经日益成熟,深港、珠澳等城市连通效应正在进一步拓展,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的引擎作用愈发突出。
同时,在功能定位上,粤港澳大湾区与原来的珠三角更未全面: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显然,从珠三角城市群变身为粤港澳大湾区,这意味着大湾区已经超越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成为代表中国与世界级湾区一较高下的关键性力量。
02
谁是中心城市?
任何一个世界级湾区,都少不了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大湾区不同,粤港澳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因此,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城市均为中心城市。
虽然广深港澳均为中心城市,但这四大城市定位分工各不相同。
香港的定位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航空枢纽,以及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亚太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虽然唱衰香港之声不绝于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香港仍旧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伦敦)、也是全球第二大国际航运中心(仅次于新加坡)、还是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地(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且拥有全球第大的国际货运机场。
显然,香港未来仍旧能够在中国内地与世界之间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这也就是大湾区赋予香港以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亚太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用意所在。
与香港不同,澳门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对博彩和旅游的依赖度较高,但澳门在国际化上优势独一无二。因此,澳门的定位着眼的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
至于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有竞争自然也有合作,两地在功能分工上不同,体现了各自的城市特色。
广州主要是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同时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这是基于广州作为华南国家门户的区位优势而言,也是基于广州作为传统商贸中心的历史底蕴而来,更是基于广州在全球城市的综合地位而定的。
广州的优势是综合的,因此定位也是综合的。
广州不仅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全国排名首位的交通中心,本专科学生总量已经超过武汉位居全国第一位,在GaWC发布的世界一二线城市榜单中,广州位列Alpha级(一线),而深圳则位列Alpha-级(弱一线)。
深圳与广州不同,深圳的经济竞争力和科创能力一流。因此在定位上,深圳主要是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在衡量创新指标的RD投入(研发投入)上,深圳的优势相对突出。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深圳的RD投入强度,仅次于北京,高过上海广州。在上市公司方面,目前深圳共有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0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这一数字,仅次于北京,远高过上海、杭州和广州。
在四大中心城市中,香港澳门被反复提及,分别出现次和次,而广州、深圳则仅出现41次和39次。而在四个城市中,澳门和深圳侧重于功能定位,只有香港和广州被定位为国际大都市。
可见,每个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也都有各自的独特定位。四大中心城市分工协作,相互竞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崛起。
03
深港、广佛、珠澳:谁是最强引擎?
除了四大中心城市之外,大湾区还提出了三大极点,以极点带动、轴带支撑打造大湾区的超级网络空间格局。
这三大极点,分别是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
先说深港,香港深圳均属于一线城市,两地GDP基本不相上下,在金融、航运等方面有一定重合性,难免存在竞争关系。
不过,足可互补的是,香港的国际化程度一流,转运港口的地位牢不可破,在高端服务业上的优势同样不容低估,而深圳则在高新产业和科创上具备领先优势,深港合作,不仅有利于大金融业的国际化步伐,而且还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再看广佛,广佛两地市中心相距不到30公里,地铁早已将两个城市连为一体,城市边界已经基本消失。换句话说,排除行*边界,广佛在事实上已经基本融为一个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广佛产业具有高度互补性。广州第三产业发达,佛山第二产业突出。广州在第二产业上的优势产业为汽车、石化和电子信息技术,同时在IAB、NEM等高新产业上取得突破,而佛山的优势则在于装备制造业,这就为两地产业融合提供可能。
就在一周前,佛山在*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佛山将与广州深化产业协同发展,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共建若干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至于澳门-珠海,澳门的优势在于旅游休闲、会展博览,在于国际化,这就为珠海发展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提供基础。同时,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也缩短了香港与澳门珠海之间的距离,粤港澳大湾区得以加速融合。
在这三大极点中,深港的未来不可限量,而广佛的现实效应更加突出,珠澳则可以在旅游和特色金融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04
珠江东西两岸:谁是最强产业带?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中国面向国际的主要桥头堡之一,还是科技强国、先进制造业崛起的重要支撑之一。
在大湾区规划全文中,创新、科技和经济均为高频词语。创新出现了次,科技出现了74次,经济出现了73次,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和产业属性。
在大湾区11个城市之间,产业分工相对明晰。
广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均是以第三产业为主,金融业、专业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相对发达,而佛莞惠珠中江等城市,则基本都以第二产业为主,大湾区内部存在较强的产业互补性。
在第二产业方面,大湾区沿着珠江,分布于东西两岸,形成了极其分明的珠江西岸产业带和珠江东岸产业带。
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代表,优势产业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为代表,优势产业在于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等。
因此,这一次,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而对于广深港澳四地,则要发挥科研资源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
事实上,早在年前后,珠三角就形成国内最全的工业门类体系。从年开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珠三角在保持传统制造优势的同时,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率先迈出探索。
这些探索,不仅让广东得以在新经济周期中继续拔得头筹,也让粤苏两省长达30年的争霸尘埃落定。
05
大湾区VS长三角VS京津冀
中国共有19个城市群,但能谈得上成熟的只有三个: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
这三大城市群,将北上广深港五大一线城市收入旗下,总体面积约仅为全国的1/16,但经济总规模却高达全国的40%左右,生动体现了现代化时代大城市群的聚集效应。
这三大城市群,各有优缺。
京津冀城市群坐拥首都一线资源,资源集聚能力一流;
长三角横跨江浙沪安徽等四省市,遍及26个地级市,经济腹地最为广阔;
而粤港澳大湾区则囊括三大超级城市,城市发展水平最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流。
这是三大城市群简单的经济指标对比: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在总面积、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上排名不是第一,但在更能代表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地均GDP以及城镇化率上,粤港澳大湾区都拥有碾压性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以仅占全国0.6%的土地面积,以及4.9%的常住人口比例,创造了全国13%的经济总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超过长三角30%,同时是京津冀城市群的2倍有余。
相比而言,京津冀的短板在于城市融合不足、整体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长三角的短板在于经济腹地过大、融合度相对不足,上海都市圈规划的可行性超过长三角整体,而大湾区面临的问题则在于制度存在差异的粤港澳三地如何融合。
06
湾区时代到来
湾区时代已经到来。
湾区是海洋经济的最高形态,也是城市群模式的升级版,更是一个国家不断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竞争的主要力量之一。
在世界上,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大湾区,是公认的三大湾区。放眼于国内,能够与这三大湾区一较高下的,目前还只有粤港澳大湾区一地。
前两年,杭州湾大湾区的概念突然火热起来。但这一设想,目前只有浙江一地较为积极,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的上海,对此则不置可否,其精力则集中于构建上海大都市圈。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粤港澳大湾区是珠三角城市群的升级版,而杭州湾大湾区则无法覆盖长三角的所有经济腹地,尤其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都相距甚远,这让其湾区效应大打折扣。
至于渤海湾区、北部湾区和胶州湾区,虽然有了湾区的雏形,但要么覆盖范围极其有限,要么经济体量过于弱小,要么城市群都尚未形成,短时间内难有发展为世界级湾区的可能。
显然,借助于湾区的海洋经济、开放经济和国际化特色,粤港澳大湾区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优势,成为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大城市群,进而成为国际竞争中最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