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排单从临桂东江驿出发,经四省二十九处驿站三千里驿程,历时三十天驿递至江宁金陵驿。
由秦至清,驿传系统不断发展完善。据《光绪会典》载,清代有驿站处,急递铺约处。清代驿站驿道由兵部主管,各省地方邮驿归按察使管理,州县级官员亦兼管邮驿。清代之前,邮驿分为两家,“邮”只负责传递公文,“驿”则负责提供交通马匹兼住宿接待。清代实行机构改革,“邮”与“驿”合并,原来分工合作的两家变成统一办理官府通信事务的驿站。官府公文交驿站后,驿递邮路的安排有专业的邮驿负责,有国家制定的干线邮路及支线邮路,遇特殊情况邮路会有所变化。
明朝初期定都南京,规划了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10条水陆干线邮路通道,其中有一条南京至广西布*司的水路。明永乐四年(年)七月,朱棣命大臣黃福出使安南。黃福从金陵到桂林历时24天,全程水路。黃福将“有事于安南舟车所抵耳目所得”记为《奉使安南水程日記》,完整记录了每天所经水路驿站。其广西行程为:“二十三日早至城南驿,驿隶全州,是日申末至白云驿,驿隶桂林府兴安县,县去驿半里许,驿之南北设陡三十六所,驿以北陡十,水流而北,驿以南陡二十六,水流而南,每处设*二人守之船过则放闸。二十四日五更至大龙驿,是日未初至东江驿馆……”
清代以北京为中心,有通达全国各地的的驿路驿站网络。京师“皇华驿”是全国驿道的总枢纽,由皇华驿为中心,有五条陆路主驿道辐射到全国各地。其中中路主驿道自皇华驿经由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直到云南、贵州,桂林是这条主驿道的重要节点之一。
为了记录各地驿站驿递公文沿途行程和投递日期时辰,清代规定在公文信函封套上附黏“排单”,随公文传递,驿程有时限规定,沿途各驿接到公文后,必须在排单上填写驿站名称及接收时间,以明责任,便于核查。
广西巡抚公文排单由临桂东江驿为起点,终点是金陵驿,正是明代大臣黃福从南京到桂林的水路邮路。不知是改朝换代邮路变化或是其他原因,公文排单没有走这条水路,而是前半程走桂林至北京的中路主驿道,后半程走从武昌到金陵的长江水路。
清代桂林城图标示的广西临桂东江驿广西巡抚部院驿站排单分两部分,右边碑型框格内的排单正文为驿递事项,左边印有供途经驿站填写的中转登记表格。根据排单表格填写的内容可知公文驿传过程,原拍品目录所称途经三元、村头、天荆、吉冈、玉溪、方城等驿站名称均误,纠错后重记如下:
公文排单显示,广西巡抚部院公文于光绪三年(年)六月十七日交由广西临桂驿驿递,一路北上,六月十八日灵川驿、六月十九日兴安驿、六月廿日全州驿、六月廿一日湘口驿、六月廿二日三吾驿、六月廿三日排山驿、六月廿四日衡阳驿、六月廿五日衡山驿、六月廿六日*茅驿、六月廿七日南岸驿、六月廿八日善化驿、六月廿八日长沙驿、六月廿八日桥头驿、六月廿九日湘阴驿、六月廿九日归义驿、六月廿九日大荆驿、六月廿九日青冈驿、七月初一日岳阳驿、七月初二日云溪驿、七月初二日长安驿、七月初三日港口驿、七月初三日凤山驿、七月初三日官塘驿、七月初四日咸宁驿、七月初四日山坡驿、七月初四日东湖驿、七月十六日江宁驿、七月十七日到达目的地金陵驿。总共历时30天,途经29处各省驿站。
排单所记驿程的前半段为陆路驿道,六月十七日从临桂驿出发,七月初四日抵达湖北东湖驿,19天时间途径27个驿站,这正是由京师“皇华驿”通广西省城桂林的中路主驿道一段驿道行程。其中途径4个广西驿站,17个湖南驿站,6个湖北驿站。
广西巡抚部院驿站排单途经驿站填写的驿站名称及到达时辰文字:如今从桂林去南京按照古驿道方向,走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全程高速,余公里里程,三天即可抵达。而广西巡抚部院公文排单驿递却历时三十天。时代有变迁,两者不可同日而言,但话又说回来,这三十天时间也太慢了点。清代规定了各省公文传递的时限,马递传送公文,最快一昼夜要求达至里。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云南*情送达京城,驿程余里,快马驿递九天。收复台湾期间,从福建将*情送达京城驿程4余里,也是九天消息递达。当然“六百里加急”会累死驿卒驿马,若非紧急*情,很少使用。
广西巡抚部院公文排单要求“限四百里依限投递”,如依限,有八天时间也就到了。为何走了三十天,究其原委,清末驿律松弛。湖广总督张之洞对此深有体会:“平时已觉呼应不灵,设遇地方紧要案件尤虞迟误。”广西巡抚的公文还没出广西,驿递就没有依限日行四百里,桂林府“接湖广永州府零陵县界三百四十五里”,结果排单从临桂到全州走了整整四天,平均日行不到百里。积弊已久,不怪南蛮欺生。
广西巡抚部院驿站排单驿程示意图:
徐霞客游记记载了由桂林往湖南的古驿道走向,由临桂出发经灵川、严关、三里桥、兴安万里桥、塔尔铺、界首、全州、太平铺、深溪铺,由*沙铺出广西界。广西的驿传道路是以省城桂林府为枢纽,由东江驿北行而抵湖南之驿道地处湘桂走廊,走廊两侧多为丘陵山地,唯有中间地势较低,便于通行,故民国时建桂*公路基本沿古驿道修凿。从临桂至全州古驿道上原有20余个邮驿递铺,因交通之利多发展成为今天国道上繁荣的村镇。从古至今,由广西通往湖南以至内地各省的道路走向千年不变。
广西巡抚公文排单经由临桂、灵川、兴安、全州四个县城所在地驿站。填写的不是写驿名而是县名,这与其他省份填写驿名有所不同,这些驿站都是由县府衙门兼理,在桂林巡抚治下,有县名即知驿名,其中兴安驿站直接签注为“兴安县驿”。驿名是朝廷驿传系统规范的名称,而地方也以所在府州县名称之,如唐代望秦驿就有称之桂州驿的先例。因此,桂北四个驿站以县名代驿名的签注不足为奇,可能久之而习以为常。
广西巡抚部院发出的公文走的不慌不忙,正好可以顺路看看沿途驿站风景,其中不乏千年古驿,可领略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与邮驿文化古韵。
广西巡抚部院驿站排单广西境内驿程示意图:
六月十七日公文排单交临桂驿:
首先接受排单的是东江驿,这是自唐代以来桂林的主要驿站,承担着广西官府的公文驿递。东江驿驿址今在桂林东镇门北的驿前直里,是广西最著名的千年古驿,驿站文化底蕴深厚。古籍史志有文字记载,明清古地图有图标定位,古城墙东北隅古驿站遗址尚存,柳宗元在此留下千古传诵的驿诗,徐霞客在此留下游历考察的足迹。保存完好的东镇门古朴沧桑,城门前古驿道南北通行。
临桂东江驿驿址属于今桂林北门驿前社区范围:
临桂东江驿驿址位于东镇门外驿前直里:东江驿驿址今在桂林东镇门北的驿前直里:
六月十八日抵灵川驿:
清代灵川县署驻三街,灵川大龙驿距临桂东江驿五十里。清康熙二十四年(年),广西全境设驿站十处,其中就有灵川县大龙驿。清末光绪版《临桂县志》记“东江驿东北五十里为大龙驿,道出灵川县,”据此,排单上填写的“灵川驿”即清代大龙驿。
灵川境内最早的驿站为宋代的甘棠驿,《灵川县志》记载:“宋绍兴年间(~年),灵川设甘棠驿,驿址在今县城甘棠江北岸。总设铺长1人,每铺设铺司1人,铺兵5人。”宋代曾任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范成大有《甘棠驿》诗:
万里三年醉岭梅,
东风刮地马头回;
心劳*拙无遗爱,
惭向甘棠驿里来。
南宋末年曾任兵部员外郎的陈与义有《甘棠驿怀李德升席大光》诗:
破驿难并休,差池便薪水;山川会心地,还思对君子。道边千尺榕,午荫清且美;极知非世用,我爱不能已。东风吹南服,莽莽绿万里;此地亦可耕,胡为茧予趾。
清代驿传分铺递和驿递,一般驿路上的小驿站改称“铺”。铺递以铺兵走递公文,驿递以马递送公文。除城市为驿站外,灵川甘棠驿在清代改为甘棠铺,与乌金铺、禾稿铺、善*铺、甘奢铺等同为灵川段驿道上的急递铺。这些驿铺归灵川地方管辖,排单经过驿铺不需签注。
灵川县境古驿道途经灵川古县城南门:
灵川县境古驿道途经灵川古县城北门:
六月十九日辰时抵兴安县驿:
清代兴安驿即白云驿。兴安乃楚越之要津,自秦代开发岭南,凿通灵渠后,通达南北的水陆交通在兴安显得尤为重要。元代按路、府、州、县设站赤,广西以桂林静江路为中心设马站七处,其中有兴安马站。《兴安县志》记载,元代兴安站赤有马三十匹,其中正马十五匹,贴马十五匹。
明代改站赤为驿,明洪武年间陈琏纂修的《桂林郡志》记载:“兴安县水马驿一处,白云驿。正马五匹、马夫六名,驴三头、驴夫三名,船五只、水夫五十名。”白云驿位于兴安县城的灵渠万里桥之北,为水陆兼办的驿站,其规模相当宏大。明代白云驿驿务繁忙,任白云驿驿丞的先后有王绳祖、李有望,其余失载。
明朝大臣黃福所著《奉使安南水程日記》记载“二十三日早至城南驿,驿隶全州,是日申末至白云驿,驿隶桂林府兴安县,县去驿半里许,驿之南北设陡三十六所,驿以北陡十,水流而北,驿以南陡二十六,水流而南每处设*二人守之船过则放闸。”
清初,广西省内有驿站10处,其中有兴安白云驿。清代道光《兴安县志》载:白云驿“东北大路……接全州界,又九十里至全州城。”除驿站外,清代兴安境内还设有驿铺,如大溶江铺、白竹铺、严关铺、唐家司铺、光华铺、石梓铺等,这些古驿道上的急递铺归兴安地方管辖。有史料称白云驿在清道光年间即废弃,而排单证实光绪三年兴安白云驿还在继续运营。
兴安县境古驿道上的严关:
兴安县境古驿道上的三里桥:
兴安县境古驿道上的万里桥:
白云驿位于兴安县城的灵渠万里桥之北:
六月廿日申时抵全州驿:
全州设置驿站的时间应该非常久远,唐代在湘源县(今全州县境)设有山角驿(旧名洮阳驿)、城南驿、柳浦驿等驿站。
宋代有关全州古驿站的记载出自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的诗文,宋乾道八年()范成大授命知静江府兼广西道安抚使,赴任途中于乾道九年()二月二十三日,宿全县深溪。留诗《宿深溪驿》:
北户书频到,南云雁不飞;
试评骑马路,何似钓鱼矶。
击柝*茅店,篝灯白竹扉;
故园桑柘暖,亦有稻粱肥。
深溪驿在清代改为深溪铺,与仁街铺、宜江铺、乐林铺、十里铺、珠塘铺、脚山铺、赤兰铺、白沙铺、咸水铺、板山铺等同为全州境内驿道上的急递铺。
元代驿站称站赤,全州路有咸水、洮阳、*沙马站三处;水站有建安、江口、水南、山角、柳浦等6处。明洪武二年(年)“站赤”复改为“驿站”,全州设柳浦驿、山角驿、城南驿、山枣驿、建安驿。
明代黃福所著《奉使安南水程日記》记载“二十三日早至城南驿,驿隶全州。”
清初,广西省境有驿站十处,其中有全州的城南驿;雍正四年(年),全州县设城南驿、三角驿、山枣驿;清嘉庆元年(年),全州县设城南驿、柳浦驿。城南驿位于全州县城之南,历经明清两代,公文排单上加签的“全州驿”即为城南驿。
全州驿是排单上广西四个驿站中最后一个驿站,过全州将进入湖南省境。
清代全州有城南驿沿湘桂驿道经柳浦驿铺往湖南
全州县境的古驿道上曾有脚山(觉山)驿铺,红*长征突破湘江在这里发生过惨烈的觉山阻击战,古道边现已建湘江战役遗址公园:光绪三年六月廿一日,排单驿递出桂入湘,由南往北过穿越湖南全境。经过湖南湘口驿、三吾驿、排山驿、衡阳驿、衡山驿、*茅驿、南岸驿、善化驿、长沙驿、桥头驿、湘阴驿、归义驿、大荆驿、青冈驿、岳阳驿、云溪驿、长安驿等共十七个驿站。排单上有抵达湘省各驿的时辰记载,其中抵达时辰有子时、寅时、辰时,也就是从深夜到凌晨还有驿夫在赶夜路,昼夜兼程。行程最远的一天达三百余里,虽然达不到日行四百里的时限,但比桂省驿夫更为敬业。
广西巡抚公文排单途径湖南境内驿道驿站:
六月廿一日亥时抵湘口驿:
据《永州府志舆地陆路图说》记载:出广西全州界经枣木铺、独田铺、土马铺、石溪铺、蘑车铺、双牌铺、*田铺、茅栗铺、枫木铺抵湘口驿。明代置零陵湘口驿,又称湘口馆,湘口驿有驿丞一员,旧在零陵县城北二十里,位于潇湘二水汇合处。
明代黃福所著《奉使安南水程日記》记载“二十日申时至湘口驿,驿亦隶零陵县,去永州府城十里许,驿之东南一水通道州,驿之西北一水通广西,二水至驿合流而北,是夜泊舟于驿前。”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载:“潇即余前入永之道,与湘交会于此。二水一东南,潇。一西南,湘。……因其脊无石中砥,故两流挫也必锐而后已。潇之东岸即湘口驿。”
说到湘口驿,不能不提起唐代柳宗元。宗元在永州十年,留下五言诗《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其中有描写湘口驿馆的诗句:“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六月廿二日亥时抵三吾驿:
祁阳是湘桂古驿道必经之地。古城南面的古驿道由东江驿向东北经排山驿通衡阳驿,祁阳古城东边有古老的驿行庙,为驿夫建庙属古邮驿史上的唯一。
清代祁阳有三吾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十里为永隆太平市。已上俱有巡司戍守。三吾驿,在县东十五里。县东百里为归阳驿。”
明代黃福所著《奉使安南水程日記》记载是年七月“十九日早至归阳驿,驿隶永州府祁阳县,申至三吾驿,驿亦隶祁阳县,此驿问至方潋驿有九十……”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记载:“日暮,由江市而南,经三吾驿,即次山吾水、吾山、吾亭境也,去“山”、去“水”而独以“吾”甚是。”
由以上史料可知三吾驿位于祁阳县城以东十五里。徐霞客提及的“次山”即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原来三吾驿的“三吾”不是取自地名,而是源于诗人元结去山、去水、去亭,余“三吾”之意境。当然,我也可以说是出自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三吾”名句。
三吾驿为湘口驿与排山驿之间的祁阳县境驿站:
六月廿三日亥时抵排山驿:
排山旧属祁阳县,明嘉靖年间在祁阳以北设排山驿,位于今祁东县城东二十六里。排山驿地处桂林至衡阳的古驿道要冲,《方舆纪要》记载“县有排山驿。明嘉靖十七年,以道州之潇南驿移改于此。”光绪《湖南通志》记载:“排山驿……(明)万历十二年(年),邑人陈荐因驿马不均,疏陈苦累。”清嘉庆《祁阳县志》附有排山驿署图,图中驿丞署坐落挂青山南麓,外围有大院墙,内分四厢,每厢复有小院墙相围,驿亭、厅堂、馆舍、马圈清晰可见。这是一幅完整的古驿站绘图,在全国的古县志里,附有驿站图的十分罕见。现驿署已无存,惟有古驿道高园驿亭犹在。
清代祖之望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刑部尚书,路过排山驿,观古排山地势之险,曾作《过排山驿》诗一首:
路通五管势难平,
人在松杉顶上行;
日影倒翻飞鸟背,
天风直挟大江声。
眼前野水多于地,
到处青山半似城;
闻道岭南林壑美,
蛮烟瘴雨不须惊。
清嘉庆《祁阳县志》载有排山驿署图:
六月廿四日亥时抵衡阳驿:
衡阳驿,旧在衡州府衡阳县,位于桂林通往长沙的驿道上,曾为明代临蒸驿。明永乐四年(年)朱棣命大臣黃福出使安南。是年七月十七日“暮至临烝驿,驿隶衡阳县,衡州府治在焉,驿治在府之城外北门。”
《衡州府志》“衡阳县(附郭)临蒸水驿 在北城外。”《清通史.地理志》:“衡阳府……东北迳石鼓山入湘水,……有衡阳驿。”
徐霞客考察衡州城,描述了石鼓山石鼓书院:“山在临蒸驿之后,武侯庙之东,湘江在其南,蒸江在其北,山由其间度脉东突成峰……,西瞰度脊平临衡城,与回雁南北相对。”
清代衡阳驿曾为明代临蒸驿,驿靠南岳回雁峰,湘桂古驿道经过,如今已是衡阳雁峰区的宽敞大道。回雁峰为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峰,诗人杜甫曾居衡阳,留下了“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的诗句。刘禹锡、柳宗元、杜荀鹤、王安石、文天祥、范仲淹等都留有脍炙人口的诗文。文因景成,景借文传,故名扬天下。
回雁峰不高,却相传是南来之雁不度衡阳之地,柳宗元有“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元朝人傅若金有《题衡阳驿》诗:
南来山不尽,北望意何如;
恨杀衡阳雁,来时不带书。
衡阳驿曾为明代临蒸驿,位于衡阳石鼓山前:
六月廿五日亥时抵衡山驿:
衡山驿历史悠久,南宋诗人李曾伯有《题衡山县驿》诗:
平生足始涉南方,
邸舍稀疏驿路长;
尚隔三州才岭峰,
更行几日是潇湘。
李曾伯于宋淳祐九年(年)出任静江知府,宝祐六年(年),时任桂州经略史的李曾伯在其《重修湘南楼记》文中,更写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名句;李曾伯的驿诗说明至少在宋代已有衡山驿。
明代《衡山县志》记载衡山县曾有“皇华驿,此水驿也,改霞流水驿置此。*堡驿 在县北九十里……官属衡山马系,衡山、湘潭、安仁三县共递”。衡山的驿站管理特殊而繁杂,有前人上书《请裁*堡驿马弊书》历数其弊:“顾马虽三县共递,驿则湘潭地方,而驿之官吏,乃属衡山。凡两县违误者,必责偿于衡。后因安仁闪躲接递不及,致使上司嗔怒,责令衡山替役,令安仁止认解银。”衡山明代进士康元积《撤*茅驿马记》记载“驿递之为衡深害,而宜去也。……以前驿马之半,移而应役于县,合新旧马若干疋,以待上下之乘传至者。邑人稽首称善。”
将*茅驿驿马之半移而应役于县,衡山县又有了独立的驿站,《衡州府志》记载衡山县城设有急递铺总铺 在县署左。衡山驿顾名思义可知驿在衡山县,也许这急递总铺就是清代的衡山驿。
六月廿六日亥时抵*茅驿:
*茅驿又称*茅司,是衡山通往湘潭驿道途中驿站。*茅驿规模宏大,“驿东侧,建有公馆大院,为文武官员过此暂住之所。院分三进,正厅宏丽堂皇,还有住房、厨房、马房。驿南九十里乃天下名山南岳。每年秋,帝京官员往南岳进香,过此亦停舆歇息。役吏传递官府文书,驿站夜则备火把照明,昼则供蔬食充饥。役吏稍停更马,衔枚登程,继续奔赴。”明弘治版《衡山县志》中记有前人有感叹“驿道驿铺,国之大*,县之大费也”。衡山名人、明代进士康元积撰有《撤*茅驿马记》,记“驿递之为衡深害,而宜去也。……请撤归驿马,复两邑径递之规。”明代的*茅驿原由衡山驿丞管辖,衡山将*茅驿切割后归湘潭管理。清光绪版《湘潭县志》记载:“*茅驿马十七匹,夫役五十九,岁支征银千四百余两。”。
画家齐白石故居位于湘潭白石镇星斗塘,据《白石老人自述》:“离我们家不到一里地,有个驿站,名叫白石铺,我的老师给我取了一个白石山人的别号,人家叫起我来,却把山人两字略去,光叫我齐白石,我就自己也叫齐白石了”。白石故居就在星斗塘旁边,故称“星塘老屋“,齐白石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白石老人记忆中的白石铺其实是递铺,他家乡的驿站是*茅驿,在白石老人画作里有这样的亲笔题识:“予居京华廿又八年,每逢中秋此心飘然已归*茅驿里。*茅驿藕美甲天下,白石。”又记“湘潭南行九十里即*茅驿”。*茅驿驿名承载着游子无尽的乡愁。
明代进士康元积撰《撤*茅驿马记》:
白石老人画作题识中提及*茅驿:
六月廿七日亥时抵南岸驿:
南岸驿位于湘潭县城南,湘潭县境驿站以南岸驿为中心枢纽,向四方驿铺发散。《湖南通志》记载:南岸驿在县南隔江三里,由驿南九十里至*茅驿。光绪版《湘潭县志》记载:县当五冲,驿递为急。旧设两驿丞,站马百一十匹,书役百二十二名。今省驿丞,由知县支应,仍设两驿站,县城南曰南岸驿。又南九十里*茅驿,岸夫六十三,*茅五十一,岁支正银千四百余两。
六月廿八日午时抵善化驿:
善化驿位于善化县境,善化县属于长沙的附郭县,为长沙近郊。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年)分长沙县五乡及湘潭县两乡建善化县,历经宋元,民国元年(公元年)裁善化县并入长沙县。年划长沙县城区设长沙市。因为岳麓山属善化县管辖,岳麓山下岳麓书院名气很大,“善化”之名因书院之盛,取意于“彬彬向善,倡化邑人”。善化在长沙府城内,与长沙县以今五一大道为界,以南属于善化,以北却是长沙。
善化驿负责的长沙城南边三条驿道,其中中路驿道最重要,经衡州府衡阳驿南下桂林府。从善化县城南门口驿站出来,十里一铺,经过新开铺、黑石铺、大托铺、迴龙铺,到达暮云司,刚好五铺五十里,相当于古时半天的路程。驿递公文排单在善化驿打了个卡继续前往长沙驿。
六月廿八日未时抵长沙驿:
长沙驿历史悠久,唐代诗人杜甫《送刘判官》有诗:“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之句;其《重送刘十弟判官》诗亦有“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之句。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长沙驿前南楼感旧昔与德公别于此》诗一首:
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
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此诗是元和十年赴柳州途中经长沙时所作。柳宗元十三岁时曾随其父到过长沙驿,并在驿前南楼与德公相见。三十年前诗人在童年时期曾在此得到长辈的关爱,而如今德公早已作古,人去楼空,不得复见。旧地重临,不禁感慨系之,潸然泪下。
宋代有姚成一《长沙驿》诗:
君向长沙驿舍来,
惊心此路相迟回;
汉庭贾傅曾还否,
风撼空山叶欲堆。
宋代有曾提举广西市舶司的湘阴进士邓深的《别长沙驿渡》诗:
别去六年久,重来四日留;笋舆离古驿,荻岸即方舟。云淡楚天阔,风高湘水秋;洞庭知不远,乘兴欲盟鸥。
六月廿八日戌时抵桥头驿:
从汨罗分水坳发源的沙河,从东北向西南流入湘江,在距长沙陆路60里的地方,有一座青竹桥,桥边有一驿站,被称为桥头驿。望城的桥头驿是古代一驿站,其历史至少可上溯到秦汉。长沙是南方重要城市,有官道从长安到达长沙。旧时长沙至桥头驿陆路六十里,故驿站选址在此。桥头驿就是长沙北上的第一个驿站,被称为湖广古道第一驿。驿站位于谷潀桥畔,故名桥头驿。
清乾隆版《长沙府志》记载:“桥头驿,雍正七年设,驿丞钱世禄建署及马棚厂”。嘉庆版《长沙县志》记载:“桥头驿,市县北五十里临湘都,旧有驿丞,乾隆二十七年奉裁。”“桥头驿桥,城北五十里临湘都,旧有桥五搭,雍正五年大水圮,九年奉文动项修建”。《湖广通志》载:“雍正九年典史胡歩青建桥头驿在县北六十里”。据同治版《长沙县志》记载载:雍正七年设桥头驿驿丞一名,先后有4人担任桥头驿驿丞。他们是钱世禄、胡有道、张智和莫彬。
随着历史的变迁,湖广古道上的其它驿站早已无影无踪,唯独桥头驿古驿站的旧址尚在,桥头驿这个地名保留至今。桥头驿位于今桥驿镇。几棵参天大树,长满青苔的老井,地坪上的青砖,拴马桩的印迹,当年桥头驿驿站有一个“马号”。仍幸存一口古井,圆口方壁,内径约1.5米左右,系花岗岩石结构,名为“饮马井”。桥头驿站遗址为历史学者研究驿站文化提供了重要场所。驿站文化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根据“历史之驿”的定位,桥驿镇将充分挖掘古驿站的历史渊源,以清代建筑风格为蓝本,重塑桥头驿历史街头风貌。
桥头驿为长沙以北古驿道上的著名古驿站:
桥驿镇挖掘古驿站的历史,重塑桥头驿风貌:
六月廿九日子时抵湘阴驿:
湘阴驿始建于南宋元徽二年(年),驿址在磊石山。南宗高宗绍兴五年(年)改为陆驿,清为水陆驿,乾隆四年(年)驿站有驿丞、驿史、驿卒等编制;铺设铺司、排夫,共编名,马84匹、木帆船4艘。
宋代廖行之留有《书湘阴驿壁》诗:
舍舟湖头烟水昏,
假榻邮传犹柴门;可能濁酒浇客吻,
莫厌明月撩诗*。
六月廿九日寅时抵归义驿:
归义驿,旧在汨罗县,东汨罗口,其前身为汨罗戍,明代设归义镇,后置归义驿。归义驿在岳阳与长沙的中间地带,古为要冲,为楚国故地。纪念屈原的屈子祠就坐落在归义驿所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
汨罗高华亭地处汨罗和湘阴县的分界点的古驿道上。亭石壁上刻有左宗棠曾祖父在此设凉茶惠路人的书契。整座古亭以花岗石砌成,亭内有石凳供行人憩息。亭东西两侧均为青石铺成的过山台阶小道。东西门柱分别镌刻楹联:“满途扬正气;一亭尚古风。高风传世久;华景惠人多。”清人李华德有诗《归义驿》:
离梦与征人,迢迢隔乡树;
秋风*叶飞,独上三关路。
六月廿九日辰时抵大荆驿:
大荆驿始建于南宋绍兴五年(年),位于汨罗市境内,为清代中路驿道的重要驿站。明代罗钦顺有《次大荆驿》七言绝句:
山馆停车坐夕阳,
芭蕉新叶过檐长;
吾心已觉浑无事,
是处安身总不妨。
六月廿九日申时抵青岗驿:
青岗驿始设于清顺治十六年(年),距岳阳驿60里,是岳阳驿通往南北驿路的中转站。驿站备驿马42匹,挑夫63名,有史料称青岗驿至乾隆二十六年(年)裁撤。而排单显示光绪三年青岗驿还在继续运营。
七月初一日辰时抵岳阳驿:
岳阳驿始建于唐代,至明代曾称岳州洞庭驿。清初驿址在城北门外滨湖,曾迁址城南旧县署址、城内学前街、城东门外双路口等地。岳阳驿在清代是岳州所辖驿道最多、驿程最长、规格最高的驿站。乾隆十四年(年)有驿马42匹、挑夫65人,辖铺递24个,驿道四条,其中往长沙府的南路驿道共计里。
七月初二日辰时抵云溪驿:
云溪驿即今湖南岳阳市东北云溪镇。晋置巴陵郡。隋改巴州为岳州。明洪武二年(),改岳州路为岳州府。明代设云溪驿。明代人何景明有《云溪驿》诗:
云溪驿里经过处,
六七年间两度行;风土不殊初到日,
雨墙难认旧题名。
七月初二日申时抵长安驿:
长安驿创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年),位于临湘城关镇,有马匹42匹、排夫63名编制。明代曾任广西参*的邓云霄有《岁暮过长安驿有感》诗:
长安无梦到,此驿号长安;
不遇迷津苦,谁知望阙难。
日随心共远,岁与鬓同残;
更尽湖南路,群山拥汉官。
光绪三年七月初三日,排单驿递出湘入鄂,由蒲圻港口驿到武昌东湖驿。经过湖北港口驿、凤山驿、方城驿、咸宁驿、山坡驿、东湖驿等共六个驿站。排单上有抵达鄂省各驿的时辰记载,其中子时抵港口驿,寅时抵凤山驿,也就是昼夜兼程,下半夜都还有驿夫在驿道上赶路。
七月初三日子时抵港口驿:
港口驿为明代所置,在今湖北蒲圻市西。《方舆纪要》载:港口水驿“在县西六十里”。《清一统志·武昌府二》:港口巡司“在蒲圻县西六十里。旧系马驿,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改设巡司”。乾隆版《蒲圻县志》记载:“羊楼洞,距县六十里,群峰岞崿,众壑奔流,其东有石人泉,其西有莲花洞,洞下有莲花寺,出洞口为港口驿。”
七月初三日寅时抵凤山驿:
明置凤山驿,在今湖北蒲圻(赤壁)市北。据《湖北通志》年版记载,清末,湖北省贯通全省各府、州、县主要驿路有七条,其中南路自江夏县经东湖驿、山坡驿、咸宁、蒲圻县官塘驿、凤山驿、港口驿至湖南临湘,通南方各省。
七月初三日巳时抵官塘驿:
排单上此驿书写字迹潦草不清,从排单看,七月初三寅时从凤山驿出发,巳时抵达此驿也就四个时辰,正好是蒲圻的官塘驿,这也是此段驿道的唯一一座驿站。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标注蒲圻县东北有官塘驿市。官塘驿为古代重要驿站,相传官家在此修一水塘而得名。明洪武十五年(公元年)由知县李居仁创建,至今已有余年历史。
七月初四日丑时抵咸宁驿:
咸宁驿,明初置,在今湖北咸宁市西。清雍正六年()裁。而排单显示关绪三年咸宁驿还在继续运营。据《湖北通志》记载,清末,湖北省贯通全省各府、州、县主要驿路有七条,其中南路驿道有咸宁驿。
七月初四日巳时抵山坡驿:
山坡驿即今湖北武昌县南六十里山坡乡。《清一统志》:山坡巡检司“在江夏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系马驿。”据《湖北通志》记载,清末,湖北省贯通全省各府、州、县主要驿路有七条,其中南路驿道有山坡驿。
七月初四日申时抵东湖驿:
东湖驿,旧在江夏县(今湖北武汉市武昌)东六十里。因驿临东湖,故名。宋朝人高翥有《隆兴借东湖驿度夏杂题》诗作:
西风来几日,荷柳早衰容;
百感闻秋笛,孤吟答晚锺。
事能如意少,酒不教愁浓;
忆著莼鲈美,家山隔几重。
明代进士陈表有诗《东湖驿留壁》生动描绘此地景致:
南入青山六十里,
遥村烟树影微茫;
云峰日落暮猿叫,
江浦雨来归雁忙。
公文排单在湖北境内经五个驿站驿递到武昌东湖驿后陆路驿程中断。据《湖北通志》记载,清末湖北有一条主驿路经巴水驿、西河驿、双城驿至安徽枫香驿往江苏江宁金陵驿。全程约为里。但排单显示抵东湖驿之后,从七月初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整整十一天空格,没有任何陆路驿站的登记。究其原委,东湖驿地处长江之畔,有长江水路船运,从武昌东湖驿至江宁金陵驿的水道里路约为1多里。清代对水路邮驿行程有明文规定,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顺水时规定一律到里。于是,接下来的公文排单改走长江水路,顺流而下,过江西九江、安徽安庆直达江苏江宁,再转金陵驿。夏季长江水流急,日行里程算下来正好每日里。
中国邮*《长江》邮票局部图。排单水路行程起于“楚湘临江”的武昌东湖驿,经江西九江、安徽安庆等地,止于“金陵春晓”的江宁金陵驿:七月初十七日寅时抵江宁驿:
江宁即南京,史籍记载古江宁地势“冲、繁、难”,南倚聚宝山雨花台设炮台。大江西迳下关镇。港七:铜井、烈山,北曰河口,又北大胜关,古新林浦也,西北曰北河,曰下关,分受秦淮河水。镇三:江宁、秣陵、金陵。大胜、秣陵有汛。有驿。江宁、秣陵巡司二。排单水程结束,上岸抵江宁驿即送金陵驿。
七月初十七日酉时抵金陵驿:
金陵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年)灭越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据宋景定《建康志》载:“金陵驿在上元县长乐乡蛇盘市”。宋代诗人王安石有《题金陵驿》诗:
重冈古道春风里,
草色花光似故人;却喜此身今漫浪,
回家随处得相亲。
金陵驿遗址位于今马群镇蛇盘即今“文天祥诗碑亭”处。文天祥(—年),南宋末年*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宋祥兴元年(年),文天祥率部抗元战败被俘,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为千秋万世之绝唱。
南宋祥兴元年(年)文天祥战败被俘从广州押往大都途中,囚于金陵驿两个多月,有《金陵驿》诗二首:
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
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其二
万里金瓯失壮图,
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
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
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
消得人间说丈夫。
这组诗写于深秋时节的金陵驿,南宋*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元*攻破四年之久。诗人抚今思昔,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南宋末年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雕像:
金陵驿遗址位于南京栖霞区“文天祥诗碑亭”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