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十四号下午,三家村第五期扶贫讲堂又开课了,这次村里没请乡贤,没请农技专家,而是将十位贫困户请上了台。头一回上台演讲的肖桂花,其丈夫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以前家里就靠着两亩田生活,年收入不到三千元。改变是从年发生,祁阳县首先奖补引导本地制衣、农副产品加工车间进村,建立扶贫车间十八个。肖桂花边学技术边干活,肖桂花收入高的时候一个月就达到了八千元。日子好了,肖桂花也爱美起来了。记者采访她下一步有什么目标。肖桂花回答说多赚点钱娶儿媳妇。
这是湖南省永州市推行“四扶四建”促进贫困民众自主脱贫的一个缩影。
“四扶”是指扶志、扶智、扶技、扶业;“四建”即建扶贫讲堂、建乡村车间、建培训中心、建村为主机制,利用资源优势和教学优势,开设机电装备制造、社会与家庭服务、商贸与餐饮服务等7大类46个工种的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的培训。
湘南永州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个、贫困人口68.47万人,均占湖南省的0%,排全省第四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年以来,永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晖走访了贫困人口集中乡镇87个,贫困村个,贫困户余户。这些贫困村的大多数贫困人口通过勤劳脱贫走上了奔小康之路,但也有部分贫困民众存在“懒贫、赖贫、要贫”思想,争当贫困户。他们中的部分人文化素质低,脱贫能力普遍欠缺,已成为脱贫攻坚的突出矛盾。
如何激发其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永州市委提出了“扶志气,建讲堂;扶技能,建中心;扶产业,建基地;扶队伍,建堡垒”的探索实践,针对性地解决“人穷志短”“因陋就贫”“无能为力”“无事可做”等基础性问题,促进贫困民众从看到干的转变,确保其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为此,永州在各贫困村依托村级*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乡村大舞台等公共设施,设立扶贫讲堂,每月组织贫困户和村民小组代表集中参加“扶贫听课”,使之成为宣讲扶贫*策、培训实用技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主阵地。
按照“一户培养一名明白人、一户培养一名产业工人”的目标,永州以各县职业中专为主体,整合就业培训中心、农广校、农机校、乡镇农校、贫困村教学点等网点组成扶贫培训中心。
根据贫困劳动力意愿,当地还结合企业用工需求,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6岁至60岁的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开设机电设备制造、社会与家庭服务、商贸与餐饮服务等工种培训,形成“培养一名学员,带动一个家庭;培养一名能人,带活一项产业;培养一名*员,带富一方山水”的效应。
通过精心布局扶贫产业,永州发动4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村建基地,基地面积56.5万亩,覆盖贫困村个,覆盖率64%;引导本地制衣、制伞、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在各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把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建在农民家门口,实现贫困劳动力、留守妇女进车间务工。
值得提及的是,永州充分发挥农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出“支部建在产业上,*员聚在产业上,农民富在产业上”,帮助、引导、鼓励贫困户与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实现稳定增收。
据悉,通过“四扶四建”,年永州市减贫7.万人,占年初计划的27.66%,贫困发生率由6.3%下降到3.3%,贫困村出列个,超过年初计划68个,宁远、双牌、江永3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摘帽,永州市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考核中综合评价为一类市州排第一。(完)
祁阳:“四扶四建”助力脱贫攻坚
湖南日报讯(记者严万达通讯员何顺肖柳彭仙君)初夏时节,记者来到地处湘江河畔的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采访,只见这里田成方,园成片,林木葱郁,鸟儿飞翔,婉如世外桃源。
村里,现代化的蔬菜大棚并排而建,棚内豆角、茄子长势水灵。来自山东的技术员高瑞明,正给村民毛小兵讲解茄子种植技术要领。
年,德辉农业联村帮扶三家村,实施“四扶四建”战略,发展蔬菜基地3亩,带动村里贫困户脱贫致富,毛小兵也因此脱贫。今年,毛小兵承包8个蔬菜大棚,当起“小老板”。
在祁阳,近年来,越来越多像毛小兵这样的贫困户,受益于脱贫攻坚“四扶四建”精准发力,变身“脱贫明星”。
祁阳县是革命老区,年以前,全县共有贫困村7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9.8%。
祁阳虽不是贫困县,但贫困人口绝对数却居全省前列,如何脱贫攻坚是摆在县委、县*府决策者面前的大事。经过调研,县里出台《脱贫攻坚“四扶四建”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围绕“扶志、扶智、扶技、扶业”的“四扶”目标,实施“建扶贫讲堂,培养明白人;建培训中心,培养产业工人;建乡村车间,把工场建在农民家门口;建‘村为主’机制,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的“四建”举措。
“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精神贫困问题凸显,精神先富成为当务之急。”县委主要负责人说,“四扶四建”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人穷志短”“因陋而贫”“无能为力”“无事可做”等问题,激发其自我致富、自我发展的内动力。
为让更多农民增长脱贫本能,祁阳把技能培训作为突破口。重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6至60岁的劳动力和“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开设机电装备制造、社会与家庭服务、商贸与餐饮服务等7大类46个工种的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开展“一户一就业”工程、“两后生”就业技能、乡村车间操作技术等“订单式”培训。仅今年,全县就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人、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7多人,其中贫困劳动力人。
一技在手,脱贫不愁。如今,这些受训人员,大多成当地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观音滩镇新龙湾村的唐长青,家境一度陷入困境。年,在县领导结对帮扶下,唐长青的致富愿望被点燃,在县培训中心学会泥水工手艺,儿子也参加创业培训,从事快递业务。年,唐长青一家三口,家庭年收入已近0万元,还盖起红砖楼房。
在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祁阳还积极引导本地制衣、制伞、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在村里建立能容纳至少30人的就业扶贫车间(生产加工点),把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建在农民家门口,引导贫困劳动力、留守妇女在家门就业。开通0台祁阳经开区至主要镇、村线路的农民工免费接送专门班车,让扶贫车间的阳光辐射更远。如今,祁阳县已建成乡村扶贫车间8个,促成6家工业企业、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与75个贫困村结对帮扶。
截至年底,祁阳全县已有28个贫困村摘帽退出,户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今年将实现3.3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要控制在%之内。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祁阳县“四扶四建”补精神之钙
5月4日,湖南永州市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扶贫讲堂上,脱贫户分享着自己的脱贫故事。红网时刻5月2日讯(记者李慧)“我靠自己的双手,养鸽子发展产业,建起了房子,不等不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5月4日,国务院扶贫办组织中央媒体“激发内生动力”主题采访走进祁阳县,记者们在湖南永州市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扶贫讲堂上,聆听到了一个个脱贫户分享的脱贫故事。
在祁阳县,这样的扶贫讲堂还有很多,有的是一块空地几张桌子摆设而成,有的是村里闲置的小房间临时定点。简陋的舞台,记录着贫困群众的奋斗轨迹,承载着他们自力脱贫的自信。
祁阳,它既不是扶贫工作重点县也不是国家级贫困县,是面上县,但祁阳的人口数较大,有0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8.7万余人,贫困村75个。它享受不了重点县的资金支持,但减贫目标及脱贫标准和重点县一样,在有限的财力下如何思变?祁阳走出了“四扶四建”的路径,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建扶贫讲堂扶志从等着扶到苦干
鼓声一停,分享开始。三家村的扶贫讲堂很是热闹,脱贫户分享着自己的致富经,台下的村民发展产业热情似火。郭大哥家有20多亩鱼塘,还种植了00多亩沃柑,可以免费给贫困户提供种苗。于福勇在台上介绍着他的黑斑蛙,年脱贫,今年不仅买了车还在县城买了房……分享还在继续。
这里分享的是赚钱的门路,传递的是大家奋力摘掉贫困帽子的信心,大家纷纷比学赶超,奋勇争先。三家村肖友华曾一度入狱,出狱后志气低落消沉,无所事事,日益贫困。参加扶贫讲堂后,看到大家通过勤劳的双手纷纷改善了生活,他也重振信心,积极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种植西瓜0余亩,年稳定收入4万余元,成功摆脱贫困。
“思想鼓励给了我强大的信心。”在接触的贫困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国发,54岁的他现在养殖了头藏香猪,这批猪出栏后预计产值将达20万元左右。刘国发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太好,他老婆过去精神有些问题,几年前又患上了癌症,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巨额债务,但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他在扶贫讲堂上推销自己的藏香猪仔,希望带着大家一起养殖藏香猪。
小小的一个讲堂,贫困群众当主角,讲的是自己勤劳致富的故事,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
建培训中心扶智,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从祁阳县委工作人员介绍得知,祁阳人有一个特点,往往不是那么注重攀比财富和房产,反而更倾向于比孩子的教育,如果哪家孩子上了个好大学,便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从村民的行为中,足以看出祁阳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技能可托起贫困群众的脱贫希望。观音滩镇新龙湾村唐长青自己无专长,儿子无技能,自从参加培训中心创业培训后,儿子开始从事快递业务,自己也做上了水泥工,家庭年收入达0万元以上,现已建成多平方米的新房,生活开始迈向小康。知识的教育从思想上传递脱贫正能量,切实让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刘清伟教师扎根梅溪镇边远贫困村龟山教学点,书写着个教师、3个贫困学生的坚守与担当,是“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的优秀代表。“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送、**苦抓”的祁阳教育“四苦精神”独具特色。近两年祁阳投入6.89亿元,实施一大批标准化学校、合格学校建设和6所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推动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建乡村车间扶技,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就业
工厂就在家门口,在这个小小的房间内,村里的妇女们不仅把钱赚了,还可以聊天分享彼此间的快乐。
“工作就在家门口,加工数据线一个月能收入2元左右,和老公一个月收入有近5元。”文明铺镇新塘角村王美琴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不用再出去打工,家里的老人小孩都可以照顾到,上班时间灵活,多劳多得。在这个小小的房间内,村里的妇女们不仅把钱赚了,还可以聊天分享彼此的快乐。
63岁的冯冬秀和她的姐妹*黑秀在祁阳县扶贫培训中心学习缝纫技术,学成后可在家实现就业。和王美琴一样,冯冬秀和她的姐妹*黑秀在祁阳县扶贫培训中心学习缝纫技术,培训结束后即可上岗赚钱。在她们的家乡潘市镇龙溪村已建成服装厂,吸纳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冯冬秀说,种田没钱赚,学门手艺回去就可以赚钱。
把工场建到了贫困户家门口,将乡村车间搬到了村里,让村里的劳动力、留守妇女不出家门就能挣工资,为实现精准脱贫、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祁阳共建成乡村扶贫车间8个,促成6家工业企业、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与75个贫困村结对帮扶。
建“村为主”扶业,从看客到干客
新塘角村村民领工资,笑得合不拢嘴。记者走进新塘角村采访时,正赶上了天子龙蔬菜专业合作社给村民发放产业扶贫项目劳务工资。村民陈双喜领到了今年3月和4月工资80元,85元一天,63岁的他想都不敢想,在家门口只要付出劳动就可以领现钱,这钱来得踏实也舒坦。
“男同志有事做了,女同志也发挥了半边天作用。”56岁的陈顺伍主动拉着记者聊了好多,聊着这几年村里的变化,不仅基础设施改善了,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村民们“无事可做”的难题。他说,过去穷没钱用不全是懒惰,很大程度是缺乏可赚钱的门路,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根本找不到活,他的难题也是农村的真实困境。
64岁的陈昌用高兴地说这个芋头长大后能有4斤多。天子龙蔬菜专业合作社将槟榔芋种植基地建到新塘角村后,余亩的蔬菜基地解决了村民无事可做的难题,在芋头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种芋头,64岁的陈昌用高兴地说这个芋头长大后能有4斤多。田野里一片忙碌。据天子龙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纯介绍,今年已发工资4万多元,07人领到工资,其中80%是贫困户,个贫困群众跟着他一起“奔”,肩头责任大。
“村为主”机制,充分激活村一级活力,提升村民干劲冲劲。在乡村建产业基地,“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模式,让贫困户以地出租得“租金”、务工得“薪金”、入股得“股金”、返承包种植得“现金”,过去的看客成了干客。
“一心求得贫摘帽,脱贫致富靠大家。”村民的打油诗中浓缩的是贫困群众对脱贫的决心和信心。扶贫先扶精气神,内生动力是关键。祁阳的“四扶四建”较好解决了“人穷志短”“因陋而贫”“无能为力”“无事可做”这些制约脱贫进度的关键性问题,促进了和谐稳定脱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