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永州讯(日报记者邹天著通讯员潘芳徐杨柳)世事难料,当年决意带着妻儿走出大山、过上城里美好生活的罗文军,又选择回到大山重操旧业——种植“虎爪姜”。
今年53岁的罗文军,是双牌县上梧江瑶族乡上梧江村村民。这里虽“九山半水半分田”,却是“虎爪姜”之乡。据上梧江瑶族乡乡志记载,“自先祖始居,便种生姜”。虎爪姜在双牌的种植历史已有千年,因姜形似虎爪,肥圆饱满,得名“虎爪姜”。千百年来,村民代代相传,把姜种在陡峭的山坡上,采用林隙间作的独特种植方式以及姜农独创的20年一轮回的生产模式,加上生长土壤中富含硒和独特的山区气候,造就了虎爪姜纯天然的绿色品质——个大、色黄、肉厚,味香浓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罗文军来说,苦也虎爪姜,甜也虎爪姜。
过去,罗文军在村里种植生姜,种多种少自己一个人说了算,怎样种植全凭世代相传加上自己摸索的经验,一年生产的姜何时上市、价格多少跟着市场走。有时年份产量大,挖出生姜就放进土窖储藏,卖些、烂些,一年到头挣不到多少钱,甚至连姜种的本钱都得搭进去。
山区交通闭塞、信息匮乏、销售渠道不畅,罗文军年年种姜、年年卖姜,为姜劳心费力伤财,反而成了贫困户。
年,年近半百的罗文军决定再也不种姜了,“洗脚上岸”,同妻子一道带着孩子举家赴双牌县城务工。凭借山里人纯朴和勤劳,罗文军很快便在城里站稳了脚跟,收入稳定,完全融入了都市生活。
年,双牌县委、县政府擂响脱贫“摘帽”战鼓,决定将传统农业产业虎爪姜生产作为全县一项重点优势产业来培育,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民共建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双牌虎爪姜”生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工作目标。
此时的罗文军,种姜的愿望再次在心中升腾起来,“现在有这样好的政策,我一定要回去试一试。”
又是一年立冬,山里寒气袭人,但上梧江村专业合作联社里格外热闹,社员们有的忙着分拣、打包虎爪姜准备装车运输,有的忙着给新鲜挖出的虎爪姜拍照上传合作社网站进行产品展示。
“专业合作联社以虎爪姜种植大户和销售大户为龙头,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全力打造虎爪姜品牌。合作社一方面为社员采购生产生活资料,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为社员提供市场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着。
看到此情此景,罗文军种姜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这一年,他加入上梧江村虎爪姜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种植虎爪姜3亩。
“回家种姜后,县农业部门帮助我们测量土地肥力、配备施肥方案,专业合作社派遣农技人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所种生姜的质量、产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平均亩产公斤,仅种姜获利就达元。”罗文军一脸兴奋地说。
近年来,双牌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强化虎爪姜品牌宣传,利用媒体推介、举办“姜王赛”等活动全力提升双牌虎爪姜的知名度,如今双牌虎爪姜已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成功挤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并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与此同时,县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修通硬化通组公路,80盏太阳能路灯覆盖全村7个组,安全饮水工程竣工……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今年,罗文军种植虎爪姜15亩,“今年已经卖了一批姜啦!这批虎爪姜是在谷雨时种的,产量在1.5万公斤左右,可获纯利5万余元。”7月21日,正在地里除草、洒水的罗文军见到记者到来,高兴地说。
如今,虎爪姜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上梧江村虎爪姜种植面积超过亩,年产量30万公斤。依靠这一特色农产品,全村57户个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们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村里对集市、码头进行了修葺,开始发展旅游产业,瑶湾街道、风雨长廊、民俗村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应运而生,上梧江村村民正在小康生活的道路上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