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牌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关注探寻冷水滩的历史渊源和地名的由来华
TUhjnbcbe - 2024/10/9 10:29:00

历史上的冷水滩,是零陵郡治或永州府治下零陵县的重要市镇,也是古代县二衙所在地。因此,要探寻冷水滩的历史渊源,绕不开零陵的历史。

零陵,地处湖南南端,西与广西交界,南与广东接壤。隋唐后才称永州,此后一地两名,虽行政级别有些变化,而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不过,有所差异的是,永州之名一直是作为永州府名而存在,而零陵之名却既是作为零陵郡治而得名,也是作为零陵郡和永州府治下的零陵县名而长期存在。

零陵的历史渊源悠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上称:“零陵是我国夏以前已出现的三十四处重要古地名之一”,由此可见。

考古研究表明,从远古时代开始,零陵之地就已经有了人类聚住。位于现零陵区黄田铺中学校内的石棚,由四块青石堆积而成,一块重达10吨以上的顶石下面,支撑着三块似乎经过了人类加工而表面平整光滑、大小不一的墙石,坐北朝南,前口宽1.4米,后口宽2.1米,内高1.2米,前后相通,长3.4米。这一让人难以想象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人类活动的文明遗址,虽然至今无法确定它是上古时代先人修建的栖居之地,抑或是用于原始宗教的祭祀场所,但它所体现的巨石文化,证明了至少在距今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有了先民居住和生活在零陵境内。还有境内的道县玉蟾岩遗址以及东安、祁阳等周边区域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石器、陶片、骨器、蚌壳的考古发现,特别是玉蟾岩上古栽培稻的发现,将农业文明的稻作起源时间从过去确定的八千多年前推前到一万四千多年前,这些考古发现表明,零陵所处的潇湘流域地区是中国文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它的发展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同步的,甚至是领先的。

在距今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晚期,一种说法是相传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缙云氏,另一种说法是当年被黄帝·炎帝联合部落打败而逃亡到南蛮之地的蚩尤·九黎联合部落的后裔们,他们以长江中游以南为中心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也称三苗国,又称苗、蛮、南蛮,是南方势力最大的一个,与中原地区最大的华夏部落联盟相抗衡,零陵就属于三苗国的属地。三苗与华夏两大部落联盟之间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从尧、舜、禹帝时期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曾多次发生战争。而三苗国也多次被华夏部落联盟打败后表面归顺。到舜帝八十三岁禅位大禹后,大禹对三苗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这次战争,三苗部落联盟彻底灭亡,苗民四散逃逸,三苗国不复存在,从此零陵正式纳入了华夏部落联盟的治下。

随后,在零陵的大地上,那位已经禅位的舜帝南巡来了。舜是五帝之一,崇尚道德,他以德治国,教化众人,被后人尊为人文道德始祖。舜帝南巡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舜帝是代表继位后的大禹前来南方地区安抚被剿灭的三苗国的苗民们,因为他们没有得到教化,还处于骚乱状态;另一种说法,认为舜帝是思念自己的弟弟象,因为象的封地有庳(注:又名有鼻)就在永州这块美丽的土地上,道光版《永州府志·古迹志》中有记载:“帝舜封象有庳即今道州地”,也就是今天的双牌县江村镇江村,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此地原有一座为象而修建的祠庙,今已毁掉。不过,据村里的老人讲,象祠的遗址尚存;第三种说法,说是舜帝为了避免继位后的大禹因忌讳而对他起杀心,故远离政治和权力中心的中原地区,避开大禹,终老蛮荒。根据历史记载,当年的尧帝在禅位之后的第二年也是迁到了离政治中心很远的山东定陶。当然,不管是何种原因,也许这三种原因都有,总之,舜帝南巡来了。从此,零陵的大地上,演绎出了种种关于舜帝南巡的故事和传说,还有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南下寻夫,泪洒竹枝化为斑竹的凄美而感人的故事。也有了关于零陵地名的由来与舜帝有关的说法。西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曾经亲自游历潇湘流域一带追根溯源进行考证,他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由此可见,零陵从远古时期至今,一直是人类居住的重要聚集地。

据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尚书·禹贡》记载,华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诸部落原居住地划分为九州,南方之地属荆州。三苗国灭亡以后,所辖之地并于荆州,之后的夏商周时期,零陵之地属荆州。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逐渐兴起和壮大,零陵之地并入楚国的版图,属楚国的南境。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零陵县,县域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广西桂林、湖南邵阳、衡阳以及永州的大部分地区,隶属长沙郡,县治所位于今天的广西桂林全州县咸水乡一带。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增置零陵郡,郡治所在零陵县,即今广西桂林全州县咸水一带,下辖七个县和四个县级侯国。其中泉陵侯国治所,就在今天的零陵区城内,辖今永州市的零陵区、冷水滩区、东安县、祁阳县、祁东县以及双牌县的一部分。

西汉末,王莽篡朝,改零陵郡为九疑郡,泉陵侯国除国改为溥润县,辖地不变。

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恢复原地名零陵郡和泉陵县,并于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将零陵郡治所迁到泉陵县,并新增三县,合并二县,辖地扩大到一十三个县,这是零陵郡辖地最广的时期。从此,零陵郡治、永州府治的治所一直设在零陵,历经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和时代更替而一直未再变动,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迁至冷水滩。

当然,随着历朝历代的变迁,零陵郡或永州府的管辖区域也相应地发生了调整,零陵县也是如此。例如现今的东安县,就是在晋惠帝时期从泉陵县分置出来的,当时叫应阳县,治所在今东安县芦洪市镇。

到隋朝时期,隋文帝调整区域设置,因零陵郡西南有“永山永水”,遂更名零陵郡为永州总管府。废掉秦朝时在广西桂林全州县咸水一带置的零陵县,将泉陵县改为零陵县。永州之名,始称于世,与零陵之名相比,晚了千年之久。大业初,又改称零陵郡。之后永州府和零陵郡、县虽然辖区有所变化,但治所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永州、零陵,自始一地两名。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年),复称永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年),改为零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年),又改为永州。这时州、郡并称,所以又称永州零陵郡。

宋代至清朝,随着朝代的更替和行政建制的变化,永州道、路、郡、府建制之名虽然在不断地变化,但永州、零陵一地两名却一直没有更改过。

冷水滩,一直是零陵县治下的重要小镇,通过上述对零陵历史的溯源,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拟定出来冷水滩的历史渊源: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以前,冷水滩隶属于零陵县辖区。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册封泉陵侯国一直到隋文帝时期,冷水滩隶属于零陵郡治下的泉陵侯国和西汉末撤侯国改为的泉陵县。从隋朝时期废原零陵县,改泉陵县为零陵县,一直到年,冷水滩一直隶属于永州府或零陵郡治下的零陵县。年成立冷水滩市,脱离零陵县,成为单列县级市。年撤市复为镇,重置于零陵县治下。年,冷水滩再次升格为单列市,后改为永州市辖冷水滩区至今。

由此推测,我认为,作为零陵治下的重要市镇,一个水、陆两路交通极为重要的通衢之地,县丞衙门所在地,冷水滩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而且规模、建制高于其它的市镇。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建市以前,一个县治下的镇,市容及规模比许多的县城都要大,这让那些来过冷水滩的外地人都感到很惊讶。

志书中记载,历史上的冷水滩曾经有过三个名字:冷水滩、冷水市和冷溪。任何地名的存在,都有其缘由,冷水滩等三个名字的存在,应该也是如此。关于冷水滩名称的由来,经考究,共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小时候听到的,说是古时候曾经有一位姓冷的人家住在江边的滩上,以打鱼为生。后来,陆陆续续有一些迁徙的人家来到这里,见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于是在这里与冷家结邻而居,滩上由此逐渐发展起来成了一个市镇。因最早是姓冷的打鱼人家住在滩上,于是把这里叫做冷水滩。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足信的,它只是人们按照地名常识进行的一个猜测而已,没有任何依据。

第二种说法,是清代道光年间(~年)曾经长住永州十几年的内阁中书宗绩辰在所编《永州府志》中云的:“冷水滩,去城(指永州府城)六十里,古殆以冷水名俗,因水寒,遂呼冷水。”说是因为此地的水比较寒冷,所以把这里叫做冷水。我以为,宗绩辰虽然是个大学者、《永州府志》的编纂者,但这个说法还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水至冬辄寒是常识,非冷水滩此地独有。因此,没有特殊意义的名称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第三种说法,是道光年间编的《零陵县志》上所说的:“(清代)嘉庆中山阴徐大伦为丞(注:零陵县丞),居滩上,因名”,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欠妥的。因为明代末崇祯十年(即年)三月十二日,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大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在探寻潇湘源头及潇湘旖旎风光时,沿湘江溯江而上经过这里,曾在冷水滩河东渡口码头旁停歇。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所提到的地名就是冷水滩,而非冷水市或冷溪。而徐霞客经过冷水滩的时间,比宗霈编《零陵县志》、宗绩辰编《永州府志》要早将近二百年。而且,清代嘉庆年间(~年)零陵知县宗霈(宗绩辰之父)在《冷溪辨》中写道:“冷水,旧仅以滩、市传。”这说明冷水滩的地名,是有悠久历史的,可能是因为志书上缺少记载,无可考据,才导致无法确定地名确定的年代,并非徐大伦来后才有此名。

第四种说法,是零陵知县宗霈在《冷溪辨》中的另一种说法:“疑零陵之以冷水名更,尝思零属冷水滩,莫究其义。及为之沿波溯流,方知潇之合湘,虽肇湘口,至是渐放奔激而成湍,而恍然悟,泠之讹为冷也。”意思是说,是“泠水滩”而非“冷水滩”,是人们以讹传讹才变成了后来的“冷水滩”。之所以叫做“泠水”,是因为潇、湘之水虽在蘋洲汇合,但一直缓缓流淌,直到过了曲河弯过宋家洲后,水势才逐渐放开而呈奔放激越之势,水流湍急,漩涡不断,因而恍然大悟,认为冷水滩的名称的本意应该是叫做“泠水滩”而非“冷水滩”。我认为,这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辞源》上对“泠”字有几种解释:1、轻妙貌,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2、清凉、冷清貌;3、象声词,从水令声,形容水声清脆;4、降落,通“零”,汉张公神碑:“天时和兮甘露泠”;5、通“伶”,即“伶人(乐官)”;6、姓氏。从冷水滩所处的地理位置的水情特点来看,冷水滩的水不光有清凉、冷清、清冽的特征,而且河西沿岸岩石悬崖陡立、犬牙交错,内有通、透、漏、转的溶洞不计其数。在没有修建宋家洲大坝电站之前,站在河西的岩石峭壁上或船上,看着湍急的水流冲击着河西沿岸,不断地产生漩涡,你能听到漩涡发出的清脆的水响声。这正好说明了冷水滩的地理水情的特点,符合《辞源》上对“泠”字解释中2、3两点形容水情的两大特点,而非“冷”字泛泛而已。因此,我认为,用“泠水”比用“冷水”会更切合冷水滩的地理水势特点,我相信古人取此地地名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泠水滩”而非“冷水滩”。之于为什么叫“冷水滩”而非“泠水滩”,我想,除了有以讹传讹这种可能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在同是零陵郡治下(现永州境内),有一条发源于九嶷山南坡,流经宁远到道县青口与潇水合流的河流,名泠水(又名泠江)。在泠水流经的区域,现宁远县东南,西汉初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曾设置了一个县治,名泠道县,王莽时期曾名泠陵。虽然泠道县于隋代并入营道县,宋代改为宁远至今,但泠水之河流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此,作为一个级别要低一些的县治下的小镇,为了不与同处一郡(或一府)的泠水河和泠道县出现地名雷同的现象,因此只得将“泠水滩”改为了“冷水滩”。我以为这应该就是冷水滩名称真正的由来。

在《永州府志》和《零陵县志》中,又将冷水滩称为冷水市。这个地名可以理解,因为过去的冷水滩并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只是零陵治下的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集市码头,因此称做“市”,实属当时的正常称谓。

冷溪之名,清代零陵知县宗霈曾在《冷溪辨》中写到:“订冷溪之名者,自余始也。”也就是说,冷溪之名的由来,是由清代嘉庆年间的宗霈开始命名的。至于为什么命名为“冷溪”,我想这是文人的附庸风雅。宗霈之子宗绩辰在所编《永州府志》中认为:“冷水滩......其地多奇石,幽秀不下于三吾(注:指唐代诗人元结在祁阳浯溪碑林风景区所命名和筑建的浯溪、吾亭、峿台,合称三吾)”。永州境内有著名的“三溪”——即零陵的愚溪、祁阳的浯溪、道县的濂溪。宗霈与他的同乡、当时住在冷水滩的县丞徐大伦,见此地的风景很有特色,市镇有几条潺潺小溪注入湘江,因此效仿他们尊崇的唐代大家柳宗元命“愚溪”、元结题“浯溪”,以及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号“濂溪”的做法,将冷水滩起了一个很有意境的名字“冷溪”,并为冷水滩写了《冷溪八景》,希望能将冷水滩推介出去。可惜的是,他们所编的《冷溪辨》因流传不广,知道者甚少,因此,“冷溪”之名在民间基本没有流传下来。

:王竹林,笔名彰坤,年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年7月参加工作,担任过央企的中层干部。年3月至年2月,曾受聘永州市文联担任《潇湘》杂志的编辑工作。现为永州市网络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兼副主席、永州市直属机关书画家协会副会长、永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冷水滩区老干部(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永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责编:蒋茜]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注探寻冷水滩的历史渊源和地名的由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