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祁阳,文化底蕴深厚,因地处祁山之南而得名,作为一个邑县,始建于三国时期,至今有多年历史。这里也是一个古村落古建筑众多的古县。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祁阳县洲上村。洲上村位于白水镇,就在白水河西岸,白水河发源于南边的明阳山脉,一路向北在白水镇汇入湘江。
这个村子还没有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只是从卫星图上发现的这个地方,村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祠堂,这是一栋四合院建筑,由于规模较大,从卫星图上很容易分辨,甚至能看见封火墙。
这就是村中的祠堂。
这个祠堂由朝门戏台、正厅、南北厢房等组成,南北宽37米,东西长45米,占地多平米。
正立面线条简洁。
屋檐下有叠涩和灰塑花拱。
“杨氏宗祠”的立匾在正门之上,正门的石门框上有一幅对联,上面的字认不太全。
经请教文史专家
十年砍柴解析得知对联是“尊祖敬宗封分虞叔,流光积厚派衍弘农”。据考证杨姓第一世唐侯,姬叔虞,字子于。为晋国始祖和杨姓始祖。他是周武王第六子,因封地在唐又名唐叔虞、晋唐叔虞、姬唐叔虞。杨氏郡望为弘农。
在洲上村我有幸得到了杨年冬和杨铁球父子的协助,了解了洲上村杨氏的来历和洲上村的一些历史信息。这是《杨氏族谱》,堂号是“三鳣堂”。
十年砍柴兄告诉我,《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在湖县隐居教授,“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杨震,东汉中期著名学者,官至太尉,一生淡泊名利,清正廉明,时称“关西孔子”。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他“四知拒金”的故事,所以上次在醴陵的杨氏堂号为“四知堂”。
这支杨氏始祖是国学公,于洪武三年(年)由江西吉安庐陵鹅洋峒迁入祁阳,初居上白田,传四世,道瑞公昆仲移居下白田,而后其子孙枝繁叶茂,由于地少人多,杨氏后代们开始外迁,像洲上里、杨家湾、冷水铺、太和冲等地,远的则有去宁远、四川等地。所以这支杨氏也可称为“上白田杨氏”。
道瑞公的二子景珍公,有七子,开创了“景珍房”,这房子孙繁衍发达,又各自择吉地而居,上白田杨氏也逐渐发展成为祁南望族。
传到第九世成刚公迁来洲上里,他就是洲上房始祖。这个时间按推算大约是明末到清初。杨铁球告诉我先祖成刚公刚迁来时并不住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白水河的沙洲上,以前洲上和岸边有四五座木桥相连。后来清嘉庆年间一场大洪水把洲上的所有房子全部冲毁,所以才重新在现在的位置建房。现在因为泥沙沉积河道淤塞,沙洲和这边的岸上合为一体,成了大片良田,原来的沙洲上还能见到一些房屋遗迹。
无论是航拍还是卫星图,洲上村的风水都是极佳的,背后近山环抱、远山层叠,前方大河蜿蜒,左有三江合流,右有白米石。
整个村子座西向东,目前分为五大部分:祠堂,老院子,新院子,上面院子,下面院子。根据杨铁球的指点我标出了村子里各大建筑的位置。
这是祠堂的侧门。
祠堂正厅两边的封火墙是非常漂亮的,尤其是外墙的弧线造型在湖南很少见。
墙头上是精美的灰塑和彩绘,各种动物植物造型生动。
正厅两边还有耳门。
连这个门罩都做得精致无比。
进入大门就来到了戏台下面。
祠堂中间的天井非常宽阔,杨铁球告诉我上次湘江流域发洪水,为了保湘江下游的城市,白水下游的水闸蓄洪,大水进了村,导致一侧部分厢房浸水坍塌。村里也正在想办法筹资修缮。
戏台高大宽阔,上面原来的雕花散失,但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派。
这是化妆间。
戏台里的八角藻井,也是古老的扬声器。
这是高大的正厅。
木结构抬梁让这里的空间非常空旷。
抬头一看,脊檩上有题记“大中华民国辛未二十年XX建造”。
从《杨氏族谱》上我找到了这个祠堂的建造信息,这个祠堂原名“杨景珍公祠”,是杨氏族人共同集资建设的,十三世孙杨大荣为祠堂作序。杨大荣,字镇寰,号华清,湖湘第一法*专门学校毕业,历任宁远、彬县司法官,代理永兴县知事,曾任北洋陆*第二十五师*法官。
梁架上的木雕都是祁阳当地的传统做法。
可惜很多木雕都在文革期间被人为破坏。
从正厅两边的耳房有楼梯可以进入二层厢房。
每间厢房里面空间都很大,可以作为学校课堂和办公场所。
这是祠堂后面的“老院子”,朝门不在了,形态也不算完整。
老院子应该是村子重新选址后兴建的第一个院子,时代也久远一些,所以坍塌得厉害一些。
这个游亭的横枋上有“福禄寿”三个字。
这些木结构巧妙地利用动物的造型达到了支撑的作用。
老院子南边是新院子,这座大院结构完整,但很奇怪的是它是由两排正屋和一侧厢房加倒座房构成的院子,后面还有两栋附属建筑。这跟以前在祁阳其它地方看见的左右对称的院子不一样。
这是朝门。
这是大院内北侧的堂屋,略窄。
北厢房。
院子里有点破败,已经无人居住。
这是后面的一栋附属建筑。
两层楼,有外走廊,像是民国年的产物。
这是边上另一栋房子。
新院子里南侧的堂屋。
这里的游亭上有灰塑的匾额。
这个造型既可以作匾额,也有挡住屋顶流下来的雨水的作用。
每个游亭里都有,可惜字迹被涂抹,完全看不清了。
这里最南边的上面院子。
八字朝门。
堂屋正门保存完好。
里面全是木结构。
这是北边的下面院子,也是村里保存最完整的院子。
杨铁球提供了一张手绘的下面院子平面图,这样可以完整地看出院子的布局。
八字朝门向南。
这是院子北边的一个耳门。杨老告诉我这个院子原来全部都有围墙包围,上头客屋后面半山腰还有人瞭望把守,有任何外人经过一目了然。
进门就是一大块青石铺就的大坪。整个院子也没有采用传统的左右对称。
正堂屋高大阔气。
堂屋里的木结构保存完好。
这是横枋上安放匾额的座斗。
高大的游亭。
游亭里杨氏族谱里的“十二要”被放在墙上。“衣要朴素无纹,食要菜多荤少,住要清洁光亮,行要正道坦途,接物要以礼待仁,待人要和谒可亲”。
“坐要时思己过,谈要莫论人非,家要习有常业,心要不偏即平,在乡要睦邻睦族,为人要坚约守信”,这些都是杨氏家族教育子孙,安身立命的不二教条。
堂屋向北有一条通道连接着三条厢房,厢房之间还有游亭相连。
下面院子的最北侧是一栋两屋楼的客房。
这栋客房也建得很精致,应该是主人接待贵客时的场所。
一楼大门上还残留着精致的木挂落。
从客房出来这一面造型奇特的封火墙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里就是以前的私塾。
可惜这栋房子已经塌掉。
我问杨年冬老人杨家还出过哪些名人?杨老告诉我他有个兄长叫杨孟衡,是研究戏剧的专家。文革时有一个晋剧叫《三上桃峰》,当年非常出名,杨孟衡就是这部剧的主创之一,后来他因为这个剧遭到了四人帮的迫害。
我在网上查到了一些关于此剧的一些故事。《三上桃峰》的源头,应该追溯到年7月25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通讯《一匹马》。说的是河北抚宁县一个村子,把一匹病马卖给邻村生产队,发现问题以后,几次要退钱赎回病马,邻村生产队非但没同意,还在病马死后借出自己队里的马支援卖马的村子进行生产。这两个村子友好互帮的故事,在当时被赋予时代新风来颂扬。山西晋中青年剧团编导许石青曾经编演过一出小戏,就叫《一匹马》。许石青抓住这个题材再度创作,先后改为《桃李争春》《当代新风》演出。当时的省文化局委派戏研室杨孟衡帮助改戏,定名为《三下桃园》。“文革”以前,《三下桃园》在山西各地都有演出,成为一出影响较大的现代戏。
《三下桃园》公演以后,轻喜剧风格各地都喜欢。适逢吕梁地区现代戏汇演,地区就把这个戏拿过去再加工,抽调了治*办公室的李旦初和许石青一起改剧本,这次修改把故事的背景改在了吕梁山。《三下桃园》的背景在晋中平川,故而有“三下”、“桃园”,故事搬到了吕梁山,自然成了“三上”而且“桃峰”。
《三上桃峰》就是后来却闹成了*治事件。批判的由头是,年四清运动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曾经在河北抚宁县桃园大队蹲点,创造了著名的“桃园经验”。后来文革中“桃园经验”被一批再批,这个时候,还敢唱《三下桃园》,就是为刘少奇招*。虽然改成了《三上桃峰》,改名恰好证明创作人员心里有*。其实大家都明白《三下桃园》和“桃园经验”毫无关联。后来的《三上桃峰》沿袭了基本情节,依然和刘少奇王光美不沾一根毫毛。但“文革”中的“革命大批判”不容置辩。一旦被定了调子,全国上下一哄而上,各大报刊纷纷揭露批判《三上桃峰》的包藏祸心,把一出普普通通的地方戏,加上了骇人听闻的罪名。直到文革后这部戏才得到了平反。
在洲上南边的白米石还保留有以成刚公名字命名的“成刚学校”旧址。
去年杨铁球高兴地告诉我村里的祠堂已经进行了整修,他家在祠堂里为自己老父亲办了八十大寿的宴席,还请了祁剧团在这里唱了两天大戏,
从他发过来的照片看两边损坏的厢房已经修缮一新,坪里的荒草也全部铲除,这种大祠堂最适合办村里的各种喜宴。
从杨大荣这篇写于年的《四修族谱序》中可以感受到在近代中国门户大开之际,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已经是当务之急。杨大荣号召杨氏子孙要恪守清白家风,从一族而推一乡一邑一省一国。70多年前的老人都能有这样的认识让我无比敬佩!只要把祖先遗传下的家风教育,将家族文化深深扎根于后人心底,让勤劳、善良、奋进、有为的正能量灌注到后代子孙,成为家族文化的精神能量,无数个家族文化的振兴必定会汇成中华民族崛起的滚滚潮流。
这是杨铁球祖孙三人的合影。在此特别感谢杨年冬老人和杨铁球先生对本期《湘村发现》提供的洲上村文史资料。同时感谢
十年砍柴兄为我提供的文史知识专业支持!湘村发现需要更多的热心人来帮助大家记住乡愁!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洲上村视频。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
祁阳侧树坪村
永州何仙观周家大院(一)
永州何仙观周家大院(二)
永州何仙观周家大院(三)
发现零陵古城墙
纸铺里的木雕
永州零陵区胡家大院
双牌县邓家大院
东安横塘周家大院
东安树德山庄
新田河山岩村
新田李仟二村
新田乐大晚村
新田彭梓城村
宁远岭头村
宁远琵琶岗村
志大少爷